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思考

  • 来源:楚天法治
  • 关键字:依法治国,必然性,十八大
  • 发布时间:2015-02-05 09:04

  【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定无疑又揭开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篇章。依法治国是深化改革、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央也表现出巨大的信心和决心,并已经稳步推进。本文着重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性,并对如何很好实现依法治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依法治国;必然性;建议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性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法治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公平正义的标志。历史发展到今天,机遇和挑战并存,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期和机遇期,要想使社会力量得到有效统筹、社会利益趋于平衡、社会关系得到有效调节、社会行为趋于规范,实现经济飞速发展、政治清正廉洁、文化繁荣昌盛、社会公平正义、生态发展良好,社会和平发展,法治的引领和规范无疑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法治社会的根本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执政党治国理政的任务决定了党必须领导人民制定并遵照执行宪法和法律,包括执政党本身的活动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约束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完整统一和繁荣昌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涵盖广泛,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必须要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予以保障,必须要依靠法治来保障和推进,同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之一,更显意义重大。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的重要前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化改革具体目标和核心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各个领域涉及的利益格局错综复杂,法治无疑是探寻问题根源和有效调节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是深化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最佳保障。要不断深入和全面推进法治改革进程,让人民更多享受法治红利,以此来引领改革沿着正确科学的轨道不断推进。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几点建议

  1、充分发挥科学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我国的立法,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法治理论,全面完成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法治监督和实施体系建设、法治保障体系建设和党内监督管理法治体系建设。首先,要通过立法实现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有机结合。要通过法治方式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的正当性和合法性,降低改革成本,争取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第二,要坚持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在法治框架内深入推进。任何政治决策、改革创新都应该在法律框架下进行设计,并应在不断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后再组织实施,保证做到有法可依,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改革不断突破、持续推进。第三,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还要从提高立法质量入手。要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善于抓住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在注重立法及时性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可行性,要便于实施,利于执行。

  2、坚持严格执法和依法行政的辨证统一

  作为重要执法主体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机关工作人员要把忠实执行法律法规作为神圣职责。首先,要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按照规定程序严格执法,依法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最大程度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第二,坚持严格执法也要做到刚柔相济、严宽结合。该整治和管理时必须果断出手,保障法律法规的权威,避免贻误时机,事态扩大。同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注重人性关怀,避免激化矛盾,提高执法效力,提高党和政府形象。第三,要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大力加强对依法行政的制约和监督。监督机关要加强对执法主体资格、实施程序、行为规范等进行有效监督,防止权力滥用。要扩大监督渠道,完善监督制度,保证监督主体多、监督渠道广。

  3、通过司法公正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要着力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实现司法公平公正。首先,司法改革和司法过程必须旗帜鲜明的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政法战线的同志更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二,要强化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司法过程要心中有群众,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要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司法工作效率。第三,要遵循司法规律,建设公、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第四,积极推进阳光司法。要积极防止和敢于纠正冤假错案,尊重和保障人权。要加大司法公开面和公开力度。

  4、通过学习宣传提高全民法治观念

  人民群众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力量,要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首先,执法者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做遵纪守法的楷模,把依法办事作为从政底线。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全民守法意识。要通过深入开展灵活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精神和法制观念,保证宪法和法律深入人心,让法治文化代替人治文化,夯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群众基础。还要注意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以增强公民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为目标,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群众自治制度,为增强居民法制意识,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

  [3]徐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探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6)

  [4]赫崇飞,王继辉.论“法治中国”实现背景下增强法治意识[J].鸡西大学学报,2014(7)

  文/张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