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森《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韩森,变迁之神,信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9 07:25
韩森的《变迁之神》是将祠神信仰置于12、13世纪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将社会史与宗教史有机结合起来,在观念和材料的运用上都给予了我们很大启发。韩森在书中主要讨论了南宋时期在信仰方面发生的四个变化:神祇逐渐的人身化、人格化;神祇出身的逐渐平民化;神灵在威力观念上的变化及区域神的兴起。
在观念与材料运用方面,韩森充分体现了对“民”的重视与尊重。为了从民众的视野研究南宋时期的民间宗教及当时普通民众对世事变迁的理解,韩森采用了能反映当时民众宗教生活和文化生态的庙记碑文与志怪小说作为其主要的文献来源。
此外,他还参考了官方文献《宋会要辑稿》及地方志。其中,她发现官方文献提供的只是成功获得国家赐封的神祇,而在庙记碑文和志怪小说中,则提供了很多未获得国家赐封的神祇,韩森通过对不同类型文献进行比较,探讨了南宋时期民间信仰的变迁及在神祇背后的博弈。
其次是在内容方面,韩森的变迁之神主要讨论了南宋时期在信仰方面发生的四个变化:神祇逐渐的人身化、人格化;神祇出身的逐渐平民化;神灵在威力观念上的变化及区域神的兴起。
变迁之一:神祇的人身化与人格化。在民间信仰中的对象古今掺杂、兼容并蓄。以自然神为例,最初的自然神是具体的自然现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神灵,而是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现象,至宋代,除龙王外,所有的自然之神都被拟人化了,甚至是有男有女,有妻儿老小了。
既然神被人身化与人格化,具有了与人相同的性格特征,那就不难理解韩森在《变迁之神》中所提到的人神互惠关系。所谓的人神互惠是指人与神的关系是一种互惠互存关系,人需要神的庇护,而神也需要得到人的承认与报答。人对神的报答除祭品外,还有塑像、建庙、赐封等多种形式。
但无论神祇有多么的灵验,神祇也不可能与人进行直接交流,它对祈求者的回应往往会通过梦境、杯珓、扶箕等方式进行,而通过这些方式得来的神喻往往含混不清,故在维持神祇威灵方面,除外在的塑像与庙宇外,神喻的解释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会向识字的熟人和亲友来弄清神的看法。这些解释者们一般会通过强调威力,忘却失败的方式来维系与强化他们所信奉的神祇。若资金充足,他们还会再通过重塑神像、修建庙宇的方式来使他解释的神祇拥有比其他神祇更多的资料记载。
变迁之二:神祇出身的平民化趋势。在宋代之前的民间宗教中,神祇大多是历史悠久、出身高贵的帝王将相,而随着唐宋时期在阶级关系上的变化,门阀贵族退出了历史舞台,工商阶层的地位得以提升并赢得了与其他阶层相同的社会地位。这一变化体现在民间信仰上就是在南宋时期出现了很多平民化出身的神祇。
变迁之三:神灵威力观念的变化。宋代,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扩张,神祇们除了拥有治病救人、预测阴晴等传统的神力外,也开始具有经商的专长,甚至是可以帮助人们取得利润、预测商品的价格。
如在书中的第五章中,韩森便以湖州为个案,说明了同一地区不同发展速度的民众在信奉的神祇上的差异。宋代,由于交通路线远近不等,商业革命对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不同影响。由于居住在西部地势较高地区的人们仍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为主,故人们信奉的仍然还是像龙王、李靖那样的主管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的农业神。而在西部的低地地区由于河网密集,商品交换非常活跃,在宋代成为了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故与商业型神祇相关的灵迹一般都是源于此处。
变迁之四:区域神的兴起,是韩森在《变迁之神》的第六章中所着重讨论的在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方面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介绍了五显、梓潼、天后和张王这四个主要的区域性神祠的发展过程。
在介绍这些区域性神祠的兴起之前,韩森首先介绍了一种传统的神祇领地观点--祭不越望。所谓的祭不越望就是在人们看来,地方性的神祇也有它特定的地域,不应越界,它的灵迹只有在当地才能显现。同样,它也只能被那个城镇的人们所信奉,它的祠庙也只会在当地出现。
而到了南宋时期,出现了一些并不局限于一个地区的区域性祠祀,有关于它们的祠庙在不同的地区出现。这种观念性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在两宋时期,随着商业活动的开展,各地区的交往日益频繁,区域性意识便逐渐的取代了地方主义。
其实,在商人离开自己的家乡时,并没有忘记祭不越望的古训,只是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封域还是活动的范围,他们信奉的神祇都不应该比他们小,所以他们会带着自己所崇奉的神灵出门来确信旅途顺利,保佑他们可以安全返乡。除此之外,任职于外乡的官员也会带着自己家乡的神一起上路,与此对应,在某一区域神本庙的任职官员在任职期满后也会将其带回故乡。
这就是韩森的《变迁之神》,一个将祠神信仰置于12、13世纪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之中的考察,一个将社会史与宗教史相结合的民间信仰研究。其实,笔者看来,这本书的最大价值与意义并非是对南宋时期民间信仰变迁的论述,而是韩森研究民间信仰时所采用的方法--她将同一主题的不同文献进行对读,正是通过同一个案在不同文献之间的对比,才为韩森在考察神祇的变迁以及神祇背后集团的博弈提供了绝妙的依据。关于如何研究民间宗教,黄石认为:“首先你得看清楚这个社会的物质环境,其次要看明白当地社会的整个组织,有了这样的观察,还有最要紧的一招,是缜密的审查构成整个文化的各个部分是怎样的互相连结,这样才算是认识了一个地方的文化,这是预备工作。我们有几件事要做,第一是观察,第二是体验,第三是访问,第四是谈话,站在一旁,用敏锐的眼光,冷静的头脑,从头至尾的看一个宗教仪式或一种宗教活动的历程。有时你非得自己去体验决不能领悟崇拜者的经验及精神状态,和内心的变化。我所用的方法是当场与民众攀谈,只要你设问巧妙,不漏痕迹,他们心里的秘奥,不愁不能探测出来。”
根据黄石对怎样研究宗教的论述,韩森在《变迁之神》中所用的文献法似乎并不是研究民间宗教的完美方案,但这种文献的研究方法却可以作为一种预备和铺垫,为我们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提供一种可靠的历史依据,也可以与我们在田野中所获得的资料一道,形成对民俗事项在历史与现代的完整阐释。我想,这就是《变迁之神》的真正价值意义所在了。
薛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