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大学生思想困境初探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思想政治,大学生
  • 发布时间:2015-09-19 07:44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受教育者吸纳、认同,从而导航他们的思想,传统的显性教育模式下引发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严重的网络好奇心等导致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正面临着诸多思想困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建设和提倡模范教育就成为解开学生思想疑惑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学生 思想困境

  “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主要是18世纪以来的历史编纂学家所共有的这种历史观,必然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形式的思想。”[1]众所周知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而最难把握的便是人的思维,即思想。思想不仅可以理解为人的认识、活动过程和成果,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且可以归结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全部面貌总是表现为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而思想总是先于行为,指导着行为,当然一定的行为表现也总是思想的结果,即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便有什么样的行为和结果。走出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困境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一、思想困境内涵初探

  所谓困境,顾名思义即困难的处境,这种处境使我们陷入一种被动的无能为力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是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思想困境当然是指我们在思想上所存在的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是观念的异化,是一种观念被另一种观念束缚。人存在的外部环境和条件都会造成人的种种困境,如生活困境、工作困境、学习困境、情感困境、人际交往困境、心理困境、思想困境等等,这里主要讨论高校学生所面临的思想困境。比如当前高校学生中最严重和最普遍的思想颓废异化,意志消沉彷徨,思想麻木冷漠,理想信念缺失等等,正是由于这些思想上的困境才导致了当前高校成了学生口中的两种极端地方:一是理想者追求梦想的天堂,二是颓废者滋生堕落的温床。

  二、思想困境原因初探

  当社会的变迁引起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时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高校是社会变迁的前沿,是社会变革和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学生是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助推手,高校学生的思想困境必然会引起整个学校和社会的沉寂和凝固,因此对其原因和对策的探索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显性教育下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严重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传统的教育方式,“是通过直接的、有计划地、有步骤的显性方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明确,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比较规范。”[2]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早已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尤其是做人的思想观念的工作[3],不论是从横向的以你为中心的所有不分男女老少,还是纵向的从古至今甚至是对于每个个体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着这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学生的一个“吐故纳新”的途径,高等学校也只是他们获取新思想、新观念的一个环境。从文化水平上讲,大学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储备了比较宽泛的知识量,在加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为早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因此,他们对于已经接受或是正在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其自己特有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失衡时,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困惑都会毫无保留的自然的暴露出来。

  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说教,是一种单向性的教育理念,教育者不自觉的在突出自己的角色地位,“受教育者成了完全被动与理应屈从的承受者,导致教育者的过度权威化和教育过程中民主等氛围缺失,学生怀疑和批判精神的自由发展受到扼制”。[4]高校学生在其思想观念的形成过程中会受到他所接触到的各种人和物的影响,学校和老师都是思想观念改变的“双向器”,充分强调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必须树立互动性教育理念。学校始终是社会思潮的前沿,一直以来,学校一贯采用的灌输式和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早已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受教者从小就一直被灌输、说教着,再加上学科内容的单一重复使得部分学生相当反感,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选择接受其他学科的教育。绝大多数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纯理论性的学科,是一门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总是把自己已有的思想观念强制性的施加于受教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洗脑”的过程,说教的过程。

  (二)价值观念多元化

  价值观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南是我们思想最直接的表达。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改革开放的全方位日益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突飞猛进,不同历史文明的文化价值的交相辉映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这些都将全世界人民置于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尤其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加深、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治的民主与开明,社会更加开放和宽容,全世界人民的文化交流深入人心人们畅所欲言的平台更加广阔,心中的一切想法和观点都会肆无忌惮的脱口而出。文化的输出交流与思想的碰撞交锋总是双向的,我们在传播我们自身文化和价值观的同时也被他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所影响着。部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浅层涉入和认同,自身修养匮乏,艰苦奋斗意识薄弱,抛弃“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反而在生活上和观念上滋生了盲目攀比,怕苦、怕脏、怕累,言谈举止轻浮,这些都与我们时代的发展不相协调。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沃土,高校是社会思潮的发源地和主战场,高校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社会思潮敏感性,使得他们成为思想交锋最活跃的主体,当然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更是频繁接触和融合。不可否认高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功伟绩,但是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仍然存在思想观念的问题,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倾斜、扭曲,被金钱和利益蒙蔽,存在着多元化倾向,在价值取向上更是功利化、实用化,社会责任感缺失,个人素质不足和社会公德匮乏,道德品质、民族气节、民族情感、敬情重义、知耻明志、厚仁贵和、诚信奉公等通通抛之脑后。而我们传统的主流的文化价值正在遭受冲击和腐蚀,这些所有的不文明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破窗理论,而对社会环境造成极大影响[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思想表现出层次性,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里所有人都围着他们转,从小就被视为中心宠着,溺爱,个人主义、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倾向尤为明显,又正是因为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只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在望子成龙的期望下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其极端,只要在孩子认真学习的前提下可以满足其诸多无理要求。因此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变得自私、偏执、心里异常率偏高,再加上西方普世价值的洗涤,似乎也为自己的所有思想和价值观的“脱轨”找到了自认为合理的理论依据。

  (三)网络好奇心重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着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的渗入是无孔不入,随时打开首页都会有一些吸人眼球的信息摆在主页。如果说高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城堡,那么网络便是这城堡中的国王,我们当然不可否认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快捷与便利,正是由于网络的重要性,电脑、网络才会如此的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网络最大的特点便是开放性和虚拟性,再加上大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常常会不自觉的进入到网页,对于自控力较强的学生来讲危害就相对较小,但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面对网络的寻隙滋事、挑衅闹事等不文明行为是无力招架甚至误入歧途的。为了赚取眼球和博取收视率,网络工作者无所不用其极的诱惑着一些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而迷失自我,色情、暴力、婚外恋、一夜情、吸毒贩毒等网络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最主要的内容,任何时期任何场所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过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太过显性,教育者直接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要么是强塞硬罐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就是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照搬照抄,而且通常以授课、开会或面提耳命的方式进行。教育者总是带有自己浓厚的主观思想观念和色彩实现以理服人,因此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于是与显性相对应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倍受青睐。

  三、思想困境对策初探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建设

  “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在学生的受教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放任的思考。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受教育者的受教状态的自然性、无意识性。在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始终都是被明确赋予了“受教育者”的角色,必须接受主体意识,时间久了受教育者就会产生主观的排斥从而导致其紧闭心门的现象,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的过程中受教者与教育者是平等的,因为这种教育模式总是在一定的文化形式或文化载体中进行的。这些文化载体包括宗教、哲学、艺术、道德、伦理、理想、信念、音乐、绘画、戏剧、影视、网络、书籍等等都能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相伴相随,不能离开文化的智慧脐带。”[7]文化是思想观念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总是处于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而营造这种环境和氛围需要文化载体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开放的、平等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变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必须建设和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的、多局面的深入到文化载体中,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8]文化载体建设中更要重视网络载体的建设,使学生在浏览网络信息的同时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平台,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自觉的转变思想观念,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提倡模范教育

  模范教育就是人们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思想道德模范的感染、熏陶,以唤醒受教育者的内心共鸣,从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模范教育较之之前的说教式或灌输式等显性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因为它有活生生的例子和最具说服力的事迹,用于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教育,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就写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教育者在古代就懂得引导人们用先进的思想-模范教育来进行自我反省、对比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用标杆的言行来影响、感染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倡导道德模范教育,道德模范是广大师生的榜样,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全校学习先进、崇尚模范的良好风尚和氛围。古人说过,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善于鉴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以学习模范的环境去激发受教育者的赞叹、敬佩、景仰等情感来教育对象、感染对象,转变目前部分高校学生思想观,并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思想是支配人行为的主观源泉,思想总是先于行动。从古至今,无数的道德模范向我们昭示其思想境界。学生通过认识和学习不同历史时期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情感得以熏陶,内心得以震撼,思想得以升华。心理学家韦恩·卡肖认为“许多东西实际上是我们通过观察他人学到的,别人的修养和行为导致了理想的结果时,我们便会去效仿他们,模范的行为常常充当一种导致正确行为的诱因。”因此,采用含蓄、隐蔽的模范式教育是进行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

  [2][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6]孙正林.《当代大学生主题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8页.

  桂福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