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现代公共墓园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摘要:我国目前墓园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墓园都缺乏长久规划,建设初期没有将长久利益摆在首位,而导致了我国墓园随人口密度加大,老龄化人口日益增长,出现了墓地紧缺现象,一墓难求从而导致墓地价格飞涨,让民众经济负担加大。我国的传统殡葬方式多以高能源、高污染形式存在,不但加剧了墓地紧缺的局面,对环境和自然资源也是种破坏。笔者基于对传统的墓葬形势是否仍然合乎时代的发展,这种问题为出发点,对我国大部分城市墓园进行了调研并浅析我国现代墓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现代墓园;墓园;生态;殡葬;规划

  民政部在所发布《2014-2015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绿皮书指出,我国大部分地区墓穴的现有量,预计将在10年内用完,目前特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尤为严重。而现有墓地数量的严重不足,所导致的问题首先就是墓地价格虚高的问题,与此同时,墓地价格虚高更是当前殡葬行业的热点难点之一,特别是特大城市墓价虚高、民众安葬负担过重、土地供应压力大。

  早在2013年发布的《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就曾指出,全国人口每年死亡人数约为800万,而我国的老龄化进程还再呈逐年增长趋势;现有公墓数量与人口死亡率已呈现出不对等趋势,这一趋势也将会随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而日益严重。全球环境日益严重化,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墓地缺问题也绝非一国之困。希腊目前也饱受墓地紧缺之苦。与大部分东正教国家一样,希腊人多采用的是传统方式安葬逝者。随着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各国开始重视和推行循环利用墓地空间,但这一改革与传统观念相碰,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土地空间矛盾。

  之所以会存在墓地紧缺现象,是我们历史形成的和遗留的问题,还有不合乎现代绿色环保理念的传统殡葬观念和习俗,都是造成墓地紧缺的背景和根源。我们要从“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看,适当限制墓地土地供应,是完全有必要和正当合理的。

  我国早期公墓在建造时虽然经过殡葬改革,在移风易俗、节约土地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经济利益的促使下,过分追求短期效果而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我国的大部分公墓都形成于九十年代,规划之初未考虑到人口密度、可持续发展,造成现在墓地吃紧的问题,再者公众受传统殡葬观念的影响,过于重视墓穴的朝向和尺寸,传统墓穴和墓碑主要是以水泥、大理石材建造,材料既不环保又难以循环再利用,造成土地和自然资源极大的浪费。而墓地紧缺的连锁效应就是墓地价格的飞涨,一些大城市的墓地价格甚至堪比房价,另民众经济负担加重。

  “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是对我国传统殡葬文化的最好概括,认为死后只有入土方能得到安息,因此土葬为我国最为广泛的殡葬方式,人过世后葬于大地,最后回归于自然。为适应时代现代殡葬方式同样也需要转变,需要创新,应推进以“节地生态”为目的的新式殡葬改革。新式绿色殡葬与传统殡葬不同,它不会占用大量土地用于埋葬,取而代之的是小型墓地或是与土壤融合的无墓穴形式,真正做到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无限的资源利用。现代墓园更应该做到的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中国传统殡葬文化对骨灰进行多元化处理,采用树葬、植物葬、壁葬、骨灰塔等生态型殡葬方法。树葬、植物葬等生态殡葬,是把传统土葬与现代殡葬方式结合起来的绿化形式的殡葬方法,将骨灰深埋于植物下的泥土下,采用教小的卧牌或牌号作为标记和纪念。这种方法大大减小了墓体的面积,更有利于资源循环再利用,逝者与芳草为伴,与大自然融合一体,既符合中国丧葬文化中的“入土为安”尊重民众的殡葬习俗,也是对自然的更好传承,为子孙后代造福。以2013年《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发布的数据为例,我国人口每年死亡人数约为800万,如都能选择树葬、植物葬,我国每年将有几百万棵树被种植,城市绿化覆盖率将大大增加。壁葬、塔葬与植物葬不同的是,安葬方法是将骨灰盒嵌在墙壁和建筑中的,其占地面积相当于传统墓穴的十分之一,另外壁葬、塔葬的建筑形式还是非常多样的,本身则是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形式,有较高的文化脉络价值。

  但是,与此同时,更须承认的又是,上述这些,又并非造成墓地紧缺的全部和最重要原因。多元化的生态殡葬,有利于促进生态平衡,减轻丧葬负担,符合殡葬改革的发展方向,也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尽管价格相对低很多的生态葬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广大民众的观念尚未彻底转变,从景观学的角度出发,通过设计营造生态与人文相结合的墓园环境,使民众从视觉和心理去接受新式殡葬,而想要转变民众的观念,除了要求有自觉性,还需要政府的引导,大力倡导树葬、花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可先向市民推广免费申请政策或给予一定数额的政府补贴,积极推动生态殡葬。要坚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进步,人们将会逐渐这种生态殡葬方式,这种转变或许需要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但是殡葬改革的步伐不能停滞,改革的力度不能减弱,因为这是殡葬改革的一条必经之路。虽然生态殡葬受到冷落,但是可以感到欣喜的是,年轻人还是接受新型的殡葬方式的,在近几年来不少家庭也开始选择生态葬,这种生态环保殡葬方式观念已渐渐深入人心。未来,生态殡葬必定是殡葬事业发展的大方向,让骨灰与自然融为一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入土为安。

  生态殡葬如此受冷落,不单单只是这一方面的原因,另一重要原因则是,我国墓园设计的模式过于落后,与城市的规划缺失了整体性,使其成为了城市边缘,被荒废的场所,生态殡葬形式都较简陋,缺乏人情味。与西方国家整洁、环境优美的墓园相比,我国的墓园规划还有很大差距。墓区仅有绿植,并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环境和人文,一个特大的墓园,却终落得成为常年被孤立的场所,这应该是我们现代景观设计师去反思和关注的问题。现今我国大部分公墓规划设计呆板,千篇一律的景观设计是存在的最大问题,建设格局单一、墓碑形式单一,在视觉上造成了重复、冷峻、恐怖感,使墓园成为孤立之地,渐渐与城市失去关联。所以要真正改变墓地紧缺局面,关键不在于是否“转变传统观念”,而在于改变公墓的规划体制,让公墓回归自然,营造墓园生态化、公园化。在建设时,首先应该做到尊重自然,对现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进行开发,最大限度的利用周边自然要素,减少对森林、植被、景观、水利的破坏和人工改造,更经济有效的利用资源,使墓园与自然成为一个整体,运用景观学、生态学营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化墓园。

  中国的墓园在社会上还属于一个特殊的边缘行业,了解它的人并不多,而对于墓园景观文化的了解更是微乎其微。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独特的园林景观风格在世界上又独树一支。同时它又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多风俗习惯的国家,受多地域多文化的影响,在墓园发展方面,却一直处于非常保守和落后的局面。在当今,要想真正建设一个有文化、有特色、有传承且满足全部殡葬功能的现代墓园。首先就要对中国的墓园景观规划的现状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再进一步研究如何做好现代墓园景观文化建设,这项艰巨的、复杂的而又长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冬梅,我国公共墓园景观设计初探[D],2010

  [2]杨宝祥,城市园林公墓生态建设的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5,(4):149-151

  [3]李冰,李桂文,在生态自然观视野中探求现代墓园设计[J].华中建筑,2009,(26):201-205

  [4]邵峰,论墓园[D].2006

  郝锟 曹新瑜 陈永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