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写好一篇”文章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5)10-0028-02

  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这无疑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径之一。然而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有一种现状,很值得重视。学生多写了,每篇课文的课后作业都有些练习,每个单元都有作文,还有周记。写的并不算少,可是,学生的作文水平老是提不高,写作的兴趣也上不来,主要原因是教师笼统指导的多,一般化的批改、讲评的多,而因材施教、因文点拨的少。作文本子发回来,打开一看,评语是几句“中心欠突出”之类的套话老话。为什么说“中心欠突出”?怎样写才算“突出”?“要害处”点不明。长此以往,学生作文有的只是失败的教训,却少有成功的喜悦和经验,他们对作文也就没什么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现象。

  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以为,在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的同时,不妨在指导学生“写好一篇”这一点上下些功夫。首先让那些作文基础较差,长期作文无法前进一步的学生,从“写好一篇”的实践中“上路”。

  去年我上的是初三毕业班的语文,在记叙类文章写作训练中,有个学生连续两次不交作文本,找他一谈,才知道他生长在北方农村,钓鱼、捕蝉之类的生活素材很多,但提起笔来,千头万绪,无从落笔,因此感到苦恼。我叫他别管什么中心、开头、结尾之类,照直写几段农村生活的文字,尽量再现当时的情景,把当时的动作、见闻、心情写出就行。他写了篇“采桑养蚕”的文章,很有生活气息,可惜记流水账。我指出他未能把最能表现“采桑”的精彩场面、动作写好,建议他把采桑路上和归来的约占全文一半的文字都删去,同时,指点他在五彩缤纷的生活面前,如何寻找写作的“突破点”,如何挖掘素材的意义,如何取材剪材。他高兴得重写了。修改稿虽然仍旧较“粗”,但集中多了,情趣也算写出来了。讲评时,我特意表扬了几句。一篇的进步,使他略略理出了写这类记叙文的头绪。从此,这个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假如发现他两次不交作文之后,不是帮一帮,引他向成功迈开第一步,而是“训一顿”的话,恐怕从此会更讨厌作文课,甚至“恨”上语文老师。

  对于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指导他“写好一篇”则可以让他步上台阶,不断提高。现在我所教班级,有些学生曾在作文竞赛或征文活动中获过奖,他们获奖的习作,第一稿虽然基础很好,但如果不是在老师的指点下反复修改,很可能仅是“玉璞”,无法放出光彩。我们要注意的是,作文基础好的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长期得不到老师的指导,篇篇作文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那么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差不多”的情绪,对作文产生“疲惫感”。随着学年“升级”,其作文水平实则下降。这类学生,极需老师指点新路,在他脚下垫块石,竖个梯,让他再出点力,流些汗,更上一层楼。这就需要教师找准施教的突破口,指导他在“写好一篇”上下功夫。

  语文老师批改作文的工作量很大。一个班五十多人,两个班一百多人,一学期十次作文就有一千多篇,与其平均、分散地使用力量,倒不如集中精神,针对各类学生作文的得失,找准焦点,指导他们“写好一篇”。每个学期,对每个学生的文章,找出一篇较有基础,写得出水平的习作,或细评、或面改,让学生一个学期内有篇把作文达到教学要求。这样做,或许有所失,但在失中必有所得。

  李玉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