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欣赏课中的[对话式]教学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 关键字:孔子,创造力,想象力
  • 发布时间:2015-11-18 16:18

  【摘要】对话式教学是在重新审视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在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与乐曲对话,产生视界融合;师生对话,促进双向交流;生生对话,激发合作探究。

  【关键词】对话 融合 交流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5)10-0093-03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作为实现音乐教育目的的主渠道——音乐课,则是以音乐的聆听表现和创造为主的审美活动。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中在运用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对话来理解音乐作品、通过对话来学习音乐知识技能、通过对话来创造和拓展、使学生真正实现深度审美。

  “对话”是我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般。对话不仅仅是指各方之间的言谈,更是指各方的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是以双方的言语对话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文本对话,视界融合美学理论家认为,作品的意义是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相互对话、交流而建构起来的,是欣赏者欣赏过程中,即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产生并不断更新的。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本身,不只是作品所赋予的,或作品本身所囊括的,而且也包括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所增补和丰富的。

  在音乐教学中作为文本的音乐作品的完成并不以曲谱的完成为标志,在音乐艺术中,作曲家不是唯一的艺术创造者,所有的音乐表演者和音乐欣赏者都对音乐作品进行了创造性的释读,作品是在欣赏者与作品创造性的对话后才构成了音乐作品的真正完成状态。

  李斯特这样说音乐语言:“比任何其他的语言都更为随意和不确定,犹如夕阳西下的美丽金‘色彩云,孤独流浪者的幻想可赋予它任何形式,并屈服于极不相同的解释”。音乐作品通过音响中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向欣赏者开放自己、表达自己,音乐意义的不确定性所留下的空白点有待于每一位欣赏者以创造性的行为去填充,而形成了人与文本无尽的对话。

  对于音乐作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所创设的艺术情境之中,完全敞开自己,倾注进全部的生命意识,用心体味,质疑文本,解读文本。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知识修养和人生历练去真正感悟、理解作品,而不是以教参的结论代替自身与作品的对话与思考。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欣赏作品,让学生在与音乐作品的对话中感受、品味和思索。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在与音乐作品的对话中会体味出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会如科普兰所说,“如果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别指望每次再听它的意思会完全相同”。{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

  在音乐欣赏学习中,每个人自由地与作品对话与音乐知识的学习并不发生矛盾,正如王朝文在一篇谈文艺欣赏的文章中所说:“虽然有的理论家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人们总不至于把哈姆雷特当成堂吉诃德。”音乐知识的掌握是欣赏者与音乐作品对话的敲门石,抽取掉这块基石,好比空中楼阁而找不着音乐对话之门。

  师生对话,互动交流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中,尽管先让学生聆听音乐,教师还是拿准备好的结论和答案灌输与学生,教师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不敢质疑,缺乏批判精神,即使学生对音乐百隽奔突的才情和飞扬灵动的思维,也迫于教师的抑制而不能得以张扬和生发。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音乐欣赏学习,是满足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师生之间必须建立在平等,谦恭和爱的基础上,才能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激情,走进音乐世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尽管音乐教师具备的音乐知识,欣赏经验等期待视野比学生丰富,但教师不能担任“独奏者”的角色,而要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乐于接受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不同见解,乐于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换看法。

  面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不单相对于学生存在,也是相对于教师存在的,是师生双方同时面对的,也许教师认为自己已有了答案和结论,或是前人提供的,或是自己先前的探索,一般来说,他们应该是可靠的,但无论教师所拥有的答案被认为是如何地确凿无疑,也不能作为一个先在的结论带进对话,如果带着先有了的结论展开对话,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那个先在的结论,而导致学生丧失想像力和创造力,对话也就无从展开。

  师生之间“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并不是消除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独特地位,更没有消除教师讲授知识的作用,只是把教师的教育活动建立在师生平等理解的相互交往的基础上,使教育,学习真正与学生的精神发展相关联。它要求教师在对话交往过程中不断反思自我,超越自我,真正承担起民主平等中的主导作用,让歌声飞进课堂。

  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因素,优美的旋律可以激发人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音乐,就能让学生为之动心、动容,从而克服思品课堂的枯燥乏味,就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理想效果。如在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引出战胜挫折的喜悦之情,升华课堂主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添了思品课的魅力。

  生生对话,合作探究

  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将教师与学生视为教学中唯一重要的关系,认为学生之所以能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只是取决于教师的互动。在课堂上,不交头接耳成了遵守纪律的好学生的标志。学生是否真正把心思放在课堂上暂且不说,重要的是忽视了同伴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积极意义。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有力,对问题的探索,在同伴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中,更能发挥起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各方面的潜能。而且,一个人只有在与别人的合作交流中,才能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使其具有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

  在音乐欣赏学习中是否需要生生间的对话沟通、合作交流呢?个体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是构成对话关系的一个必要条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内心世界,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渗透着自己的个性感悟音乐作品。年龄相仿,地位相同,智力和阅历相近的同伴之间,对同一首音乐作品进行对话交流、合作讨论,思维会发生碰撞与交融,思维空间都得到拓展,获得一种互衬性的提高。

  在音乐欣赏课上,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可以用各自的语言表达展开讨论或辩论。也可以按兴趣或特长分成小组,根据大家对欣赏作品的理解,共同创编某种艺术形式,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表演,表达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如小品、舞蹈、钢琴四手联弹等等。同伴之间通过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创新和演绎,构成丰富多彩的对话世界,体验合作的轻松与快乐。值得提醒的是,课堂上看上去气氛热烈,学生们放开手脚,任意发展,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偏离对话的方向,对此,教师的主导地位要发挥其作用,教师既要提出对话讨论的问题或课题,又要时刻关注合作交流的过程。

  英国教育学家柏西.布克强调,“一名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去创造一种吸引力”,传统的音乐教学,使学生束缚在狭小的课堂里,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中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必然受到极大的压制,而多媒体的介入,使学生在通过课件学习时大脑中不断产生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够有效缩短学生感知时间,还可更好地将学生的观察引导到课件设计者所需要的方面,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有把握的学习重点。

  例如:在欣赏课《走进西藏》时,教师直接播放音乐和相应西藏美丽风光片。高远、空灵具有浓郁民族风韵的旋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神秘的地球屋脊——青藏高原,使人情不自禁浮想联翩,湛蓝的湖水、神奇的雪山、辽阔的草原、不绝于耳的六字真言。教师轻柔的画外音介绍,学生的眼球和心一下子被课堂抓住了,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了。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好的结尾则是下一个成功的开始。所以在课堂将要结束时,我又安排了一段音乐欣赏——韩红的《天路》,又使学生久久不能平静,对神秘领域的无限憧憬,同时,还让学生产生一种期盼心理,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这真是应了孔子那种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如知者不如乐之者。”

  自我对话,反思重构

  自我对话,是人的内向交流,是人的自我思考、自我反省、自我发泄、自我陶醉等心理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重构。如果一个人缺乏同自我对话的意识,也就缺乏对自己进行反省的意识。相反,如果一个人经常在内心深处与自己对话,会发现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冷漠、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特个性。

  教师的自我对话除却备课过程中的自我思考外,还有对自己威信的自反省上。反思怎样做好学生的指导者;怎样提出能够真正抓住学生心思的发问和课题;对学生的回答持怎样的适宜性态度才能使对话更激烈;怎样使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且激发他们的思考,引出新的知识;怎样合理运用语言刺激、示范刺激、手势刺激等使对话顺利展开。尽管教学中打破了“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桶水”的传递式学习方式,但作为教学对话设计者,对教师的要求是更高了,既能平等接受学生的见解,又能高屋建瓴的指导对话的进程,教师的威信来自于自身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教学魅力及创造性劳动本身。而教师的威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对话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的最终自的是促成学生的自我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表现在与音乐作品对话后的自我反思,与同伴对话中的自我反思,与教师对话后的自我反思以及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自我鼓励。学生如果缺乏自我对话,则其理解和感受不会深刻。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郑洁;走向对话式教学[J];湖北教育;2002年20期

  [2]蔡春,扈中平;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J];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3]浙江省报刊发行局《中小学生音乐教育》

  曹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