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5)10-0064-02

  提出问题是我们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教授新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趣味生动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让学生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烈欲望。

  二、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三、在新知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善答,而且要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初步认识分数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帮助学生理解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时可以这样问:出示一个月饼图,让小红和小明分着吃,两人都很谦让,师:你们说他们怎样分才公平?生:平均分。演示平均分成两块。师:怎样才知道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两块?再演示把两个半块恢复成一个饼再平均分,小红和小明每人得了半块月饼的过程。师问:这半个月饼是几份中的几份?(闪烁半个月饼)我们就说它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用什么表示?另外半个月饼是多少呢?(闪烁另外半个月饼。)生:也是这块月饼的。师:你是怎样想的?生:这半块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师: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样提问过程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概念:部分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校开田径运动会:100米、400米、8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为什么跑100米的几位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跑400米与800米的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

  四、训练学生,勤问、好问

  训练学生,给他们一些勤于提问的“时”要想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让学生有“心”问,有“胆”问,还应让学生多说多做多想,使学生勤问、好问、有“时”问。这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基础。

  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

  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努力让学生有心乐于提问、有胆敢于提问、有机会勤于提问、有脑善于提问。努力使学生的提问能力得到培养,同时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好的提问方式是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直接迈向结果,老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内学生创造思考条件和氛围,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潘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