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与中华传统美德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 关键字:幼儿,德育,斯宾塞
  • 发布时间:2015-11-18 14:58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一直拥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铸造中国人特有的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针对当今社会存在的独生子女娇惯行为,家长比较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健康情况,有时往往忽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所以,对幼儿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加强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行为意识,这对我国未来建设起到了强而有力的促进作用。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每位幼教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 幼儿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5)10-0071-03

  五千年的历史并未让中国停止不前,而是随着时间的不断迁移,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经济不断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新思想,新观念渐渐注入了人们的心灵,外来事物冲击着每一位中国人的脑海,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可隐形带来的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缺失。一些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更谈不上尊敬他人,他们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的一切,父母都应该满足自己,从不知道父母的喜好、生日,甚至连父母的职业也一无所知……这是孩子们的悲哀,还是我们教育者的失败?

  文化的不断进步,电视、网络使幼儿思想超前接触社会,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众星捧月,在被幸福包围的同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常被淡化,所有的生活琐事全由家长代替包办,不用孩子张口,吃、穿、用、玩,应有尽有,样样名牌。而这些带给幼儿的是什么?是自私;是目中无人;是“蛀虫”;是……

  我们都知道,3-6岁的幼儿正处于个性及品质形成的关键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更离不开社会的现实生活,离不开幼儿直接接触的社会环境的潜意识影响。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品德教育作为育人工程的核心部分,只有从早抓起,才能奠定坚实的良好个性和品德基础,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健康文明,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德行,纵然他有科学知识,将来必定会形成让社会混乱的一种力量。而且他越有科学知识,但是没有品行就越危险。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德、有才的好孩子。中国古代传统教育首先是以道德教育为出发点,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今天幼儿道德素质的根。同时,中国传统幼儿道德教育主要在家庭中进行,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成为了一种简洁的教育方式。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对于幼儿来说,幼儿的模仿力惊人,他们时刻“摄像”着父母的一言一行,然后自己进行模仿学习。所以,父母自己要立志,为孩子做好榜样,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有用之才。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的悠久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但又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逐渐形成,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为更好的传承中华美德,有效地进行幼儿道德教育,我们应该把价值取向的重心放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兴趣和做事的态度、习惯等非智力要素上,让幼儿生动活泼地度过一个愉快并能终身受益的童年。

  一、让幼儿感知爱,建立爱的情感

  德以孝为本,说的是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德行的根本。孔夫子在《孝经》中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就是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不孝,就是没有德,就是缺德。幼儿道德情感最真的表现是自然情感流露,血缘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凝聚力,子女对父母会产生本能的依恋情感,传统家教因势利导,把这种依恋转化成幼儿对父母家人的关心、体谅和爱,并友爱同伴,而达到“泛爱众”,怀普及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终形成亲仁的道德品质。这样,不断扩大“爱”的内容与范围,从而达到道德情感的升华。孝悌,是在家要孝敬父母,爱父母;在外要尊敬长辈,爱长辈。这个以扩展和深化幼儿道德情感为切入点的传统教育与如今我们对道德教育的研究不谋而合,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纲要》中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提出“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性格”。为此,我们把“爱”的教育作为传承中华美德,开展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五个爱”、“三个讲”的道德教育目标,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的养成。

  爱家人——从爱最亲的人做起,激发最初爱的情感。

  爱同伴——从爱身边的人做起,激发爱的情感。

  爱幼儿园——幼儿园是幼儿每天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小朋友从每个人、每件小事做起。

  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爱祖国——这是每个国人应有的情感,而幼儿的爱国情感则要经历以上诸多的爱,即从小爱到大爱这样的过程。

  讲礼貌——礼貌是最基本的文明行为,要引导幼儿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习文明举止,学会礼貌待人。

  讲诚信——向幼儿进行诚实教育,使幼儿懂得诚实的重要,诚实的光荣。

  讲规则——介绍幼儿园及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养成守规则的文明行为和习惯。

  如在“我的家人”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夸爸爸、夸妈妈”的谈话活动、看父母工作场景的录像、三八妇女节为妈妈献爱心卡等,幼儿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工作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通过此类活动激发了幼儿对父母深深的爱。爱的教育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根开花,幼儿从爱家人扩展到爱同伴、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洋溢着深深的亲情、友情和稚嫩的爱国之情。

  二、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的美德教育

  美德教育应生活化,让美德教育从生活出发,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形成人的德性品质,让美德教育弥漫在人的所有生活之中,使生活中的所有人都成为美德教育者,做到美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人不管。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们把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各领域及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使各领域的教育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当各种节日到来时,我们围绕节日内容进行主题教育活动;制定各年龄班的教学计划,在各领域中实施;并为每名幼儿设计评估表,同时,还利用主题形式进行活动,强化幼儿的道德意识。如主题活动“我能干,我快乐”,幼儿通过劳动感受收获的喜悦,激发幼儿爱劳动的情感。每周一的早晨,幼儿园举行升旗仪式,奏国歌、升国旗,孩子们用稚嫩而严肃的声音在国旗下宣誓,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幼儿一日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每个环节都蕴含着美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幼儿进行美德教育的良好时机。为使活动深入幼儿生活,从细节做起,我们还在晨间入园接待上进行从教师到幼儿进行立岗执勤工作,通过对来园的每一位幼儿和家长鞠躬、问好,以此来带动感化身边的人一起学礼仪、讲礼貌。

  我们还制定了一日活动流程,确定了来园、进餐、教育活动、入厕、饮水、午休、游戏、交往等各个情境中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有序、守规、合作、谦让、礼貌、节约、轮流、分享等良好道德,如进餐时的爱惜粮食教育,玩玩具时的合作谦让教育,午睡起床进行特色生活教育,幼儿练习自己整理床铺等。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幼儿爱清洁、爱护玩具公物、爱护公共环境等。在游戏中向幼儿介绍浅显的礼仪常识,培养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行为,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三、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

  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内在动力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二者结合才能促进人的和谐、健康成长。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幼儿良好道德形成有巨大的优势和影响。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首先,教师积极与家长沟通,利用电话、面谈、QQ群等形式,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情况,同时了解幼儿在家表现,以求互相配合。如许多班级设置了家长QQ群,通过网络与家长交流。其次,举行家长学校讲座。因为,有些道德问题虽然表现在幼儿身上,但根源却在家长身上,为此,我们进行了“家庭教育中幼儿好品质的养成”等讲座,使家长进一步了解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与幼儿园形成合力,加快了幼儿良好道德形成的步伐。再次,利用家园联系园地,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提出家园双方应引起重视的各类问题。

  四、教育工作者形象的引领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育人必先正己。一支具有优秀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能给人以熏陶和感染,是幼儿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

  教师是幼儿道德的启蒙者,是幼儿行为的引导者,应成为道德的楷模,做人、交往、行为的典范。幼儿除了平时在家的时间外,多数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和教师一起度过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幼儿效仿的标准,在有意无意之中影响着幼儿。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品行,以诚心、耐心、精心、爱心去关心和教育身边的每一个幼儿,教育好每一个幼儿,对幼儿的终生负责。为此,幼儿园持之以恒抓师德师风建设,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并把思想道德表现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之中。近几年来,幼儿园先后在教师中开展了“爱孩子标兵”、“我爱幼教”等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学文件、演讲、专家讲座、自查自纠等,激发爱岗敬业的情感,强化道德、守法意识,做到用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言行,使教师的行为从他律向自律转变,形成一种自觉而持久的行为。

  师德建设活动洗涤和净化了教师的心灵和行为,幼儿的道德品行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

  五、幼儿传统美德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中国数千年沉积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也有很多不合适的内容。如在“孝”的内容中,提倡晚辈对长辈、学生对师长、下属对上级的无条件服从。这些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新型建设人才的成长有所偏离,因此,我们应有鉴别地加以改造和吸收,并赋予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内涵,注入新的内容,使之与时代合拍,不断丰富和发展。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主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件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大事。总之,德之教育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光能将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同时也能把幼儿培养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二十一世纪新儿童。

  参考文献

  [1]蔡礼旭《幸福人生十八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6月

  [2]钟茂森《钟博士讲解弟子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9月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魏澎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