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探究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 关键字:多媒体教学,语文
  • 发布时间:2015-11-18 11:49

  【摘要】在语文学科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启动联想思维。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时要遵循只取所需、适可而止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参与,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5)10-0037-02

  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过程中的一个热点。在语文学科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把一些呆板的、无法言表的内容予以跨时空的形象再现,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图文并茂,声像毕备,形象生动,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启动联想思维。但多媒体教学必须灵活,恰到好处,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的优越性

  1.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典诗文名篇,适宜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沉浸在声情并茂、情景结合的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中,不但有利于学生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还可有效地弥补教师个人朗读才能的缺陷。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要提供许多背景材料,多媒体不仅可以提供大容量、高速、省时的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而且提供的时机比较自由灵活。例如,阅读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时代背景、前人评论等等。既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又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运用多媒体展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图片,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3.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使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教师可以把要传授的知识转化为个体意识,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选用最适合自己使用的教学方式,有效地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构建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把要强制学生有意注意接受的知识,变为无意注意而轻松获得,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多媒体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质量,也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在内的大量信息。而无论是学生得到信息,还是教师掌握反馈信息,都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传递容量。

  此外,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的局限性

  多媒体教学能打破时空限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讲授内容,追求“省时”、“高效”的课堂目标,确有明显的优势,亦为沉寂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风”,因而倍受语文教师的青睐。然而,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局限性:

  1.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法,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并不等于应该“每课必有”,“多多益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才会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老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也就限制了他们思维想象的空间。语言文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

  2.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有了语感才有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直觉能力。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典范作品来实现。读得多,对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就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便是这个道理。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是获得语感的前提。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这是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的。

  3.淡化了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课堂上,师生之间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必不可少。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课堂上的“人气”。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会大减。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重在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设置问题,设置情境,并通过步步提示,让学生发现和掌握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因此在制作语文课件时,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图像文字资料的应用要遵循只取所需、适可而止的原则;在课堂结构设计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编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培训课程》(教学人员·初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鲁艳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