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改后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5)10-0043-02

  一、课改后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几次修改,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始终未变,还有加强的趋势。例如,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材有所增加,高考中课外文言文分数也占很大比例;另外,《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面临着很多困难,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方面

  1.从对文言文的认识方面看,有的教师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对他们未来人生没有太大的帮助。

  2.从教材内容方面看,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教材文言文的篇幅太多,不仅对老师是个挑战,学生学习起来更头疼。加之文言文语言文字深奥,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必然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负面影响。

  3.从教师知识学养方面看,教师自身的文言文基础薄弱也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的教师相当部分对古代经典作品积累不够,不能得心应手去发掘文言文的内涵,引导学生去领悟文言文的魅力,而只是一味去背教参、背教案,从个别字词讲解出发,肢解课文。

  4.从教学方法上看,现在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少具有启发性、能力培养和人文熏陶的讲解和引导。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呆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学生方面

  1.学习文言文兴趣不大。读古代诗文,必须要咬文嚼字、回顾历史、理解背景,这种花时间、花精力的工作对追求直观、快节奏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但是又考虑到高考的原因,就不得不学。课堂文言文讲授的种种不足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人生经历有限、知识积淀不够,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因素。选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文有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不少作品表现了古代作者坎坷的人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由于学生受生活视野的限制,学习文言文难以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不到作品的魅力,因而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

  二、课改后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涉及到两个部分,即“言”和“文”。“言”的教学,即讲解字词、疏通语言是基础。文言和现代汉语相比较,变化最大的不是语音、语法,而是词义。如《孟子》:“孟子去齐。”在这句话中,语法语音都不是问题,而“去”的词义与现代汉语却相去甚远,指的是“离开”。因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字词讲解是关键。

  (一)重视形训在字词教学中的作用

  形训,又叫以形说义,就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来解释字义,从而探明词义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用形训方法分析字词,能够增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字词意义的理解。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绝”字,《说文解字》的重文写作,像不连体的两束断丝,“绝”的本义就是丝断成两截。“绝江河”,即横渡江河,在意念上有使江流断开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绝”,即断绝。

  (二)文言文的字词句,有以下几种原则:

  1.放过。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语句,不需要特别处理。这有两种情况:第一,古今一致,或古今词义直接对应,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的,无需处理,比如“孔子曰”。第二,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一般让学生借助注释,知道即可。

  2.突出。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予以突出。“常用字词”大多不止一个意义,而字义又受时代限制,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因此需要语文教师格外注意,有时还要给学生补充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勾画这个词的词义发展网络。如“请”,今多指“请你做某事”,但在古代常用作“请允许我做某事”。

  3.深入。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句,光浅表地知道,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有两种情况:第一,集中体现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这是文言文(包括古诗词)阅读教学的重点,要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充分领会。第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语句。

  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告诉)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课文中的“行人”一般多理解为“过路的人”,教师学生也不会去深究。但是,在诗中,为什么“行人”要和“寡妇”放在一起说?

  在杜牧的《清明》诗中,“行人”指的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游子在清明时候,看到那么多的人在扫墓,而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在外,不能去祭奠亲人,或和家人参加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必然“欲断魂”(伤感极深)。同样在《孔雀东南飞》中,在外漂泊的“行人”(游子),孤孤单单的寡妇,听到树上双飞双栖的鸳鸯的啼叫,怎不“驻足听”,怎不“起彷徨”?因为他们凄冷的内心,是多么需要亲情、爱情的慰藉呀!

  (三)结合背景材料讲解课文

  例如,讲解庄子的《逍遥游》,一定要对庄子的道家思想作一个交代;讲解《鸿门宴》,一定要对秦代末年的农民起义背景以及后来的楚汉之争,项羽、刘邦最后的命运作交代;讲解《烛之武退秦师》,需要对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作交代。楚王听说庄子很有才,便派使者以厚金礼聘,请他出任丞相。庄子说:“千金、相位,的确是重利、尊位,但这好比祭祀用的牛,喂养多年,便给它披上绣花衣裳送到太庙做祭品。我不愿这样,宁愿像条鱼一样,在污泥浊水中自得其乐。”这些对话,反映了庄子的人生观。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他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采取的是虚无主义态度。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就像《逍遥游》中说的那样,大鹏&小鸠和列子等都有所待,所以都称不上绝对的自由,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物我&是非&生死、贵贱之外,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秘境界。

  (四)有关人物性格的课文应作拓展性分析

  如学习《鸿门宴》,项羽、刘邦的性格描写得栩栩如生,分析课文时,教师可结合文论知识作拓展性分析。如项羽性格具有“二重对立性”,既刚劲又优柔,既凶暴又善良。钱钟书在《管锥篇》对此有很深入的分析。项羽性格的“二重组合”。项羽是一个富有人性色彩的传奇英雄。他有着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重情重义的侠义精神,光明磊落的率直品格。同时又有种种弱点,如性情暴戾、优柔寡断、不谙机谋。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分析说:“‘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

  再如,学习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和《定风波》,必然要介绍他乐观、豁达的幽默性格。苏东坡一生三起三落,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海南,但他面对人生的困境,总能乐观、洒脱、幽默的应对。宋时岭南瘴气弥漫,环境恶劣,可是苏东坡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海南儋州的日子清苦艰难,可是苏东坡对儿子苏过说,这里的牡蛎太好吃了,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如果朝廷那些大官知道这里有如此美味,说不定都要学我犯错误,被发配到海南来分享佳肴呢!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虽是自嘲,也道出了他的豁达。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苏轼的乐观、幽默的人生态度,对他们克服现实中的困难,增强乐观精神都会有积极的意义。

  李云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