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理由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 关键字:莱布尼茨,王冕,个体差异
  • 发布时间:2015-11-18 14:47

  ——浅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5)10-0065-02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树叶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个个个性鲜活、形态迥异的学生,更应该是千差万别的。因为,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环境氛围不同,所受启蒙教育不同,智商不同,心理素质不同,性格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所谓学生的个体差异,也称学生的个体差别,是指学生的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

  自古以来,我们历史上既有王冕四岁学画,王羲之七岁通书法,甘罗十二为宰相的“神童”美谈,也有象姜尚70才为相,苏洵27才发奋读书的大器晚成的佳话。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发展是不同的,个体差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我国古代就有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的典范。先师孔子二千五百多年前就能勇敢地承认学生差异,并在实际中分别对待,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孔子的教学中,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故其学生各具才华,各有能力,连其认为“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朽”的宰予都能成为言语、文学、德性、政治四科高才生。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要关注不同的学生的具体差异,采用有差异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设置上,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状况和学习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客观地显示优、良、中、差的层次梯度,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学情,既要让困难学生能有所学,能理解、能接受、能消化,又要使优秀学生学得好,能“吃饱”,并能不断地超前发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搞一刀切。俗语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其次,作为教师要建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问题,特别是要充分照顾到学有困难的学生,提的问题不宜太多太难,且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考虑,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抽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对一般的问题,可由中等生讨论解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心理满足,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再次,对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布置作业和辅导时要恰如其分地分配力量,对学困生,教师要多花工夫,细心引导,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是老师帮他解决了问题,而是靠自己努力解决的,从而激发其兴趣,赏识成功的快乐。

  最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困生只要有进步,要及时鼓励,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护好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切记把他们同优生相比,这样会损伤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要抓住有利时机用语言评价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丰富、真切感人的评价语言中受到感染,从而增强必胜的信心。比如“这么难的题,你都能做,说明你在这个方面很有天赋,只要你继续努力,经过一段时间,你一定会赶上他们的!”每天都抓住他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点,在全班同学面前不时的表扬,那将会激发该生无限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育部门和我们的教师,由于急功近利,更由于为了适应应试教育,使我们的教育偏离了正轨。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千篇一律,甚至备课过程中的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统一、课时统一,课堂上对学生各项要求的统一,考试时试卷统一,评价标准统一和一致,这些“统一”和“一致”把所有的学生归到同一档次。无论大小、高矮、胖瘦、健全与否,都划为一个级别,其结果可想而知。导致我们的教育变成了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精英教育”,而不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偏离了教育的实质和初衷。

  而今,人们认识到压抑人性的应试教育之弊病,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强烈呼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尊重是教育理念,更是教育行为,让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崇高理念,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的学习,健康地成长。让每一朵花都能得以最充分的最美好的绽放。

  黄相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