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5)10-0076-02

  美育(即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提高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进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现美、判断美、感受美和体会美。美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美育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块被人忽视的处女地。尤其现阶段中学界从素质教育转向应试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面向21世纪的时代需要,它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

  总观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能对学生直接进行美育的文学作品占了文选总数的30%,还有20%的文言文中也有不少篇目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切莫忽略了信手可得的审美素材而放弃了生动有趣的美育。而语文教材则是一个美的宝库。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方法很多,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看法:

  一、品味阅读,挖掘美的感知力

  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的感觉是学生感官对文本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心理基础。如果在文本阅读活动中,学生感觉迟钝,就无法完成对美的感知,而知觉是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情感体验。

  “培养审美情趣,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大纲》一语道破了挖掘美的立足点,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标之一。蔡元培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教材,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因此,我们就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有许多表现自然美的文章,学生在阅读时,必须充分调动听、视、触、嗅、味觉等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创设的意境,才能体会感知到美的存在。例如:朱自清的《春》如果不引导学生从全方位去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的美的话,是不能感受到文中创设的春雨之宁静,春风之柔媚,春花之瑰丽,春草之嫩绿,也不能表现出春天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勃的美,更感受不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把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写得淋漓尽致,从山上到山坡再到山腰,把小雪压树尖的神韵,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由静到动,由实到虚,写出济南的冬天的山就像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生动的表现出雪后的小山的秀美。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塑造的美的存在。阅读文本时通过相应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触觉表象综合成自己的独特的情感感知。进入到文本创设的意境氛围之中,充分感受意境中美之存在,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在丰富积累自己内在的情感经验的同时丰富自己的审美素养。

  随着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去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积累,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不断激发自己的审美情感需要,又进一步进入新的审美阅读之中去丰富积累美的认知。从而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进入到一个感受美,接受美育的良性循环过程中。

  二、感悟阅读,丰富学生的美的情感阅历

  审美情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反映形式。是学生个体心灵对客观的人与事的心灵态度体验。

  审美情感阅历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而是在学生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情感体验。它始终与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创造相结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文本塑造的意境中,可以获得诸如喜欢、悲哀、愤怒、恐惧、忧郁等种种复杂情感,从而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例如:学生阅读《济南的冬天》感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阅读《藤野先生》体验友谊的纯真之情;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领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之情;《最后一课》品悟爱国主义的精神;阅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深刻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暴行的情感如此等等。这样的阅读引导就自然会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发现美选择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不断发展提高。

  三、审美阅读,培养学生的美的想象力

  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审美心理,是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把从文本中感知的文字表象加以加工改造并重新组合,构成的全新的,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的审美意象。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打开思维大门,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熏陶。感知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性格美;环境氛围美;社会风尚美;情节曲折美等等。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对小石潭周边环境的描写,对潭中水、潭中鱼的描写虽然仅是寥寥数语,但是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联想思维并结合平时的生活积累,是能品味出作品塑造的环境凄清、潭水清澈、潭鱼闲适的意境美的,也会品味文本中作者多角度的描绘:绘声“如鸣佩环”,绘色“青树翠蔓”,绘形“参差披拂”,绘影“鱼影浮动”,绘神“游鱼闲适”。也只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联想,才能从听觉上想象到潭水的清脆悦耳;从视觉上想象到潭周边竹木的青翠葱茏多姿多彩,潭水的清澈透明,鱼影的鲜活滋润。

  审美想象力也是一种认知功能。审美想象力是根据文本语言的表达或描绘,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文本塑造形象的想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想象来感知文本塑造的美的意境,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实践证明,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美的素质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美育也是可能可行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利用语文课本及其它语文课程资源中多种多样的形象美,把握教材的特点,立足于生活,结合学生阅读学习的个性,运用形象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独特的个体审美体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积累美的感悟、美的情感,使学生从课堂上的审美情趣向课外延伸,认识社会真善美,接受美的熏陶,养成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形成学生自身的美育素质。

  柏时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