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选择退出的策略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 关键字:自主探索,以人为本
  • 发布时间:2015-11-18 13:53

  【摘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退”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进”是教学中的一种睿智。有了适时地进与退,课堂教学才变得更精彩。

  【关键词】自主探索 生成精彩 广阔舞台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5)10-0044-03

  人生中有无数个时刻需要我们作出选择:是前进还是后退?有时候,前进会使我们豁然开朗;有时候,后退会使我们海阔天空……

  成功的人生如此,成功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该退的时候不退,是理念的倒退,所以退要不犹豫,泰然处之;该进的时候不进会失去机遇,所以进要不张扬,直奔要害。那么在课堂上,到底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呢?

  一、在自主探索处退——彰显智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不是把外界的知识简单地“复制”到自己的头脑中,而是在头脑中经过一系列主动的加工过程,从选择和接收信息开始,经过记忆、理解、应用等基本环节,最终变成自己的知识。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如果不适时的“退”,学生就会缺少“独立思考和理解”这一重要的环节。

  例如有道分数应用题:一辆载重5吨的汽车,要把一批货物从甲地运往300千米的乙地,前2小时行了全程的40%。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一共需要几小时?学生很快就解出来了:300÷(300×40%÷2)=5(小时)。我接着问:还可以怎么列式?没过多久,一个平时很机灵的小男孩站起来说道:2÷40%=5(小时)。此言一出,全场愕然!

  “啊!有这么简单?下面的学生忍不住叫了起来,甚至有的学生摇着头说不理解?”此时,我并不急于把思路告诉大家,而是大胆地退出来,笑着说:那就请大家听听他是怎么想的好吗?可这个男孩可能是太紧张了,总是词不达意的,小脸涨得通红。见此情形,我及时进行提炼,因为速度不变,路程比可以转化为时间比,把全程行的时间看作单位“1”。在我的帮助下,孩子终于把自己的独到见解叙说完毕。孩子笑了,其他的孩子也纷纷伸出大拇指夸奖:“你真棒!”“你棒极了!”在这样的思维启迪下,孩子很快又想出了类似的方法:1÷(40%÷2),同学们真棒!我也忍不住为孩子们所释放的潜能而喝彩。

  二、在产生岐义处退——去伪存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见解,甚至鼓励他们“异想天开”。要培养这种品质,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意见,并巧妙地利用“智慧性的”退引导他们“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求真知。

  如教学《求比值》后,出示125cm:5cm,要求学生求比值。一位学生板演出:125cm:5cm=25cm。“错了”,“没有单位”,教室里顿时出现了反对声。面对这一错误,我并没有马上说出正确的答案,而是选择退:请双方说明对或错的理由?小小的战火被撩起,认为对的同学说不出理由,只说应该有单位,认为错的学生认为:比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如125cm是5cm的几倍,所以结果是没有单位的。下面的同学禁不住发出“喔”的一声,做错的学生也幡然醒悟。善于利用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它将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推动学生主动性的建构和发展。

  三、在认识浅表处退——叩击心灵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解决问题时一般只关注问题的结果,而忽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对后续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具有“启发性”的退,就将学习的内容设置在问题情景之中了,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需要。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百分数后,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一个男生提供的材料是: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占师生总数的15.5%,教师提出问题:这里的15.5%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15.5%表示学校有100人,一年级有15.5人。教师把目光投向学生,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怎么会有0.5人?学生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理解。教师及时追问道:是不是学校只有100人?有的学生说:15.5%表示如果学校有1000人,一年级就有155人。学生觉得这样解释是有道理的。此时,教师再次追问:刚才这个同学用了一个非常好的词语“如果”,是不是实验小学只有100人或1000人?学生毫不犹豫地说:不一定!教师追问:那么15.5%是怎么得到的?片刻的思考后,学生豁然开朗。有学生说:15.5%这个数是一年级人数除以师生总人数得到的,不表示具体的量,所以不能说15.5人……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在数学学习中,有序思考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更是一种思维习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挖掘其中的隐形资源。一个充满了“启发性”的退,会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新知识上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叩击了他们的心灵。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了他们无限的创造潜能。

  四、在生成空白处退——水到渠成

  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诱发的。教师要借助教学文本,把握契机,在文本的空白处适时的“退”,引领学生发掘文本,促成拓展延伸,提升文本价值,让学生在课堂结尾处再形成一次思维高潮,体现出“课已终,情犹存,意更深”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如果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4,则它是()三角形?大多数学生采用的方法是:2+3+4=9,180÷9×4≡80°最大角是锐角,因此它是锐角三角形,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用新课所学的知识顺利的解决问题。这时我选择了退:你还能想出其它的办法判断结果吗?一个平时很机灵的女孩儿站起来说道:“老师我还有更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其中两个较小角所占份数相加所得的和如果大于较大角所占的份数,那么它就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如:2+3>4,锐角三角形,如果小于的话就是钝角三角形,如果等于的话就是直角三角形。”不会吧,这么简单,马上有一个男生提出了疑问,面对学生的疑问,我再次大胆的退了出来:那我们能不能举例来验证一下这位女生的方法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又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纷纷投入举例和验证中,最后得出小女孩的方法是正确的,并且找到了如何根据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内角的度数比后快速判断它是一个什么三角形。这题本来学生列式计算得出结论后,问题就解决了,但我通过两次的退作了进一步的延伸。面对学生如此精彩的发言,我也不由得庆信自己课堂上的成功。我想,这样鲜活、灵动和智慧的课堂与课上巧妙地退是分不开的。

  只有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内涵,设计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乐于表达自我价值观的欲望,从而拓展延伸文本的空间,在文本空白处彰显退的智慧,体现了课堂适时退的魅力。有了适时地进与退,课堂上“信息的传递”,“思维的碰撞”才会是阳光灿烂,才有可能实现团队与个人的双赢发展,。这才是我们的最高境界: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教育新理念》

  [3]《福建教育》

  [4]《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5]《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张双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