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5)10-0042-01

  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是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呢?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做法:

  一、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兴趣,去探究未知的世界。

  如在教《小猫种鱼》一课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东西需要种才能生长吗?”这个问题通过简单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庄稼、花、树木、蔬菜”……同学们回答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涨。这时,老师话锋一转,“你们见过或听说过有种鱼的吗?”这时,同学们都睁着好奇的眼睛望着老师直摇头,此时,老师引出课题《小猫种鱼》。“同学们,今天我们就看一下小猫是怎样种鱼的,他收到鱼了吗?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呢?”这样一问,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他们都迫不及待的去学习课文,并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从好奇中获得了知识。

  二、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教学中甭管是哪种方式,都必须以学生的独立学习为基础,人人参与,个个既是学生又是老师,从而突出合作学习中的“激活思维”、“训练语言”、“交流情感”的特点。

  如在教《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时,教师可先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并提出“为什么列宾的这幅油画能闻名世界,且历百年而魅力不衰?”这个问题,再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画家画的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为什么是纤夫,而不是农民、工人、士兵或乞丐?

  3.为什么既有老年人、中年人、小伙子和少年?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空间

  为了促进语文教学,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班级开展了写读书笔记、办手抄报的活动;学校开展了朗诵会、读书心得交流会、古诗背诵擂台赛、游览郑公祠等活动,使语文教学与校园、社区活动紧密相连,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展示自我的舞台。

  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社区活动,培养了学生畅想、感悟、交流、体验、行动的能力,同时学生也了解了自己的兴趣、情绪、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养成了自理、自律、自省的习惯。

  四、教学中要多组织些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即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类似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以《捞铁牛》为例,说明一下我在教学中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

  (一)预习课文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的探讨: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铁牛是用来干什么的?

  2.是谁这么了不起,在没有起重机、没有打捞船的情况下把每只重万斤的大铁牛从河底淤泥里打捞上来的?他是怎样打捞的?

  3.最后结果是怎样的?

  (二)讲授课文时,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讨:

  1.要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重万斤的八只铁牛捞上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根据打捞的过程,你知道怀丙和尚是利用什么方法把铁牛打捞上来的吗?

  3.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组长拟定两个提纲:

  ①捞铁牛的准备工作;②铁牛的打捞过程

  4.假如你是怀丙,你还有更好的打捞方法吗?

  通过组织学生一系列的探究性的学习,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智慧和才干,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总之,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实际,勇于创新,以积极的心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张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