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 关键字:演示实验,初中,物理
  • 发布时间:2015-11-18 15:13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646(2015)10-0081-02

  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多数都是通过观察,实验在进行思维加工而获得的,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做演示实验,目的就是让学生观察某种物理现象,了解物理事实发现物理规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能较好地完成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呢?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备实验要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所以应该重视演示实验的课前准备工作,否则有可能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致使教师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要保证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所有教材,其次就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熟练掌握要领,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二、实验操作要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备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无误,不能出现任何失误。比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在连接电路元件时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再度去测量仪器或测量仪表上的读数时,注意视线要正对刻度线等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规范操作,不仅是试验成功的前提,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求实的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演示实验要直观、清晰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直观,而且还要注意到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只觉得教师站在讲台上,在讲座上做实验,比学生高出许多,认为所有学生都能看见。其实不然,在后面和两侧的学生可能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观察不好就会对实验结论产生怀疑,起不到实验应有的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比如投影放大,或在试验台架上做实验,使后面和两侧同学观看清楚。另外对可见度交叉的实验,如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等,可让学生上讲台观察读数,把结果告诉大家。再如显示磁感线的实验,教师拿到桌前巡回让学生观看,学生能看清楚,细致的看到实验现象,使课堂演示实验起到应有的效果。

  四、演示实验时尽可能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

  演示实验不能先有教师做给学生看,在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并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的被推倒出来,比如:引入大气压强的概念,演示“覆杯实验”时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做“空杯演示”,手拿空杯,杯口向下。用纸片严盖杯口,松手后纸片掉下,教师设问:“怎样才能使纸片不掉下来?”引导学生得出:“对纸片施加一向上的压力”。第二步:向玻璃中倒满水,用纸片严盖杯口。将被翻转。口向下。纸片没掉下,水没流出。教师诱导:“纸片受哪些外力作用?方向怎样?”引导学生联想类比空杯演示,使学生悟出:“纸片受重力和向上的压力作用”。教师继续在问:“这个压力是谁施加的?”纸片只跟空气接触,学生顿悟“是大气施加的”。水到渠成,为建立“大气压强”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如让学生上讲台来读数或配合老师动一动手,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实验时,可先让两个力气大的男同学来拉,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到半球中,在让两个力气小的女同学来拉,却很轻松将两个半球拉开了,前后对比,证明大气压不仅存在,而且还很大,给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颜登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