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当涂方言,普通话,词汇
  • 发布时间:2014-08-27 09:18

  摘要:安徽当涂县,历史悠久。古属扬州地,春秋时为“吴头楚尾”。其地区方言,在本土吴语宣州话的基础上,又受到江淮官话的影响,方言词汇保存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本文从语音、构词、意义、功能四点来比较当涂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区别,从中分析出当涂方言词汇的特点。

  关键词:当涂方言;普通话;词汇;差异;特点

  引言

  安徽省的当涂县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东岸,即古代所谓的“江东”、“江左”,南连吴语、宣州话区的芜湖市、芜湖县、宣城市,北接江淮官话区的马鞍山市,可见它地处于官话和吴语的交汇点上。当涂县境内的土著方言是吴语,但由于地域上又毗邻官话区,而且历史上当涂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自国以来人口迁徙的重要津渡和留居地,所以不可避免的多次受到北方话的侵袭,也就使得吴语的味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语音方面的特点,当涂县境内的方言划分为五个区:沿江区、官圩区、薛津区、博望区、湖阳去。虽然看上去比较复杂,但由于长期处于同一区域,几个区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全县的语言基本还是相通统一的。受吴语影响,当涂方言中仍然是保留入声的;复元音韵母单元音化;鼻音韵尾大多演变为鼻化韵,有的地方甚至变为纯口音韵母;普通话中的en、in和eng、ing在当涂方言里合流,韵尾n,或是?,没有对立。当涂方言词汇是非常丰富有趣的,本文主要把当涂方言词汇与普通话中的词汇进行比较,进行具体研究,从语音、构词、意义、功能四点来比较分析当涂方言词汇的特点。

  1.语音差异

  多音节词在当涂方言中大量存在,其中以三音节词居多,当然也不乏四音节、五音节的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相比有以下一些特点。

  1.1有的多音节词是普通话相关词语的扩展,例如:瘸巴腿(瘸子),眼睛框(眼眶),今年家(今年),下晚些(傍晚/黄昏),一扎齐(整齐),心门口(胸口)等等。

  1.2当涂方言中的量词常常叠用,造成多音节量词形式,有时为了表现和强调“每一”、“无一例外”的意思,常常使用三音节重叠诸如“AAA”的形式,如:“家家家”、“把把把”、“年年年”这种形式,其中从音量上来看第二个音节要读作轻声,第三个音节却又要重读,呈现出“中轻重”的音量表现。而从音高上来看,则应读作21、35、21的声调,有时方言读的较快,语流变化会出现第二个音节的声母丢失,只保留一个韵母的情况,因此我们庭上去反而像是两个音节。

  1.3当涂方言中形容词也常常会用如“ABB”的形式,非常具有方言地方特色,形象生动,也表现出方言所谓“土气”、“口语化”的特点。如:淡撇撇(形容味道很淡),清斯斯(人打扮的干净清爽的样子),病歪歪(生病的样子)。

  1.4当涂方言中的多音节词语和普通话比起来,更显得亲切生动,常常会增添说明性成分,描绘出事物特征,如:叶蝶则(蝴蝶),癞癞姑则(啦蛤蟆),落索子(垃圾),倒到则戏(庐剧);有的还会采用一些修辞方法,更加具有画面感,如:灶面前(厨房),黑月头(黑夜),太阳窠里头(阳光下),六月心里(盛夏),狮子头(画卷),雾拉子(小雨)等等,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

  2.构词差异

  当涂方言词汇与普通话比较起来,差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独具特色的词缀

  当涂方言词汇有的词汇和普通话基本相同,但方言中词汇丰富,总是带有前缀或者后缀。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中也有词缀,口语中还经常多“儿”化词汇,而当涂方言中,这样的“儿”化词汇比较少,皖中方言区多“子”尾词,而在当涂方言中,受吴语影响,以“则”作词尾的词汇比较多,这里的“则”读作[ts?]短促,轻声,除了“则”还有诸如“头”、“家”等独具特色的词缀,但当涂方言中“则”词缀出现频率比较多,又与“子”词缀有别,当涂方言中的“子”词缀多用于名词,而“则”词缀的范围则广的多,除了名词,“则”还可以黏附在动词、形容词后,而且常常有“指小增恶”的含义在里面,在普通话中也找不到绝对相对应的词,但在当涂方言中却是非常有特色且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缀。如:雀则(雀儿),狗则(狗子),耍则(玩),逛趟则(散步),脱了则(丢掉了),等等。

  2.2语素组合方式与顺序的差别

  方言的词汇因为带有方言的特点所以与普通话的词汇在构词语素组合上差别比较大,当涂方言也是如此。

  2.2.1有的词汇在当涂方言中是单纯词,在普通话中往往会是合成词,或者方言是合成词而普通话确实单纯词,当然这种情况,大多数方言中都存在,在当涂方言中也是前一种情况的数量也多于第二种情况。如,第一种情况,多见于表示动作的词汇:

  震-内涝 巧-普通 顺-整理 废-调皮 耍-玩耍 吮-吮吸

  第二种情况如:

  羊则-羊 猫则-猫 喳流则-蝉 耍则-玩 明年家-明年 今年家-今年

  2.2.2方言和普通话词汇都是复合词的情况也是有差别的,根据语素的顺序和对词根语素的选择可以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第一种,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词根相同,语素排列顺序不同,也可以说是一些语序倒置的词,但由于吴语和北方官话差别较大,这类词在当涂方言中非常少见,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词,多数是并列结构的词汇如:

  该应-应该 异怪-怪异

  第二种,则是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结构基本相同,但语素有相同也有不同,语序也有的相同,有的不同,这类词汇占绝大多数,多是一些偏正结构的词,但也不局限。如:

  螺梭-螺狮 舌条-舌头 瞧病-看病 灰面-面粉 烧酒-白酒

  烫饭-泡饭 不隔-不和 犯对-作对 拽架子-摆架子 自家-自己

  第三种,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语素完全不同的情况,这种情况数量特别多,毕竟当涂方言是吴语和江淮官话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方言词汇也有自己的特色如:

  老早-以前 出霍-闪电 田鸡-青蛙 瓦块-河蚌 姥姥-叔父

  扒手-小偷 对光-合意 躲猫猫-捉迷藏 划水-游泳 晓得-知道

  烦神-操心 跌相-丢脸 掉哕-呕吐 高头-上面 挨搞的-怎么了

  2.3方言独特的构词

  从构词上看,每种方言都有它自己别具一格独创的地方。当涂方言,依据事物的外形、质地、用途等等各种特征,有一些独特的构词方式,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2.3.1拟声构词在方言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构词方式,让听者如闻其声。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亲切、口语化,所以方言词汇中有一些就是模拟事物声音造出的口语化的词,如:打阿吃(打喷嚏),这就是模仿打喷嚏的声音,用拟声方式构造的词语,非常形象生动。这样的词语还很多,如:吧嘴(接吻),方言中模仿人们亲嘴时发出的声音来表示接吻的含义;唏(喊叫),直接模仿喊叫时发出的声音来表示喊叫的含义。

  2.3.2依据事物的颜色来构词也是方言中很常见现象,在当涂方言词汇中,很多词也是依据事物颜色来构词的,如:灰面(面粉),面粉还是粗面的时候颜色是灰色;白刀(菜刀),菜刀多是磨的光滑、锋利的,颜色亮白,所以叫做白刀。用颜色构词更有画面感。

  2.3.3依据事物质地构词,除了名词外,当涂方言中还有部分形容词,也用这种构词多,也就是用某种质地把事物或某种程度形容出来,带有形象感,更加的生动、活泼,如,形容词有:铁硬(很硬),用了一个“铁”字,是表示质地的,像铁一样硬,很贴切的表现出事物的样子、形态以及软硬程度;毛软(很软),质地柔软如羽毛,也形容出程度,这部分形容词,用的是类似质地的词,但表示的多是“很……”的意义。名词也很多,如:脸布(洗脸毛巾),这是古代沿用下来的说法,古代洗脸毛巾多用布代替,所以脸布,也形容出了毛巾质地连用途也说明了,意思很通俗。

  2.3.4根据事物的形态构词,在当涂方言中,喜欢依据事物形态更甚把事物很详细的描述出来构成词,带有一些描述意味,如:天蒙蒙亮(黎明),雾拉子(小雨),落索子(垃圾),滑溜(做事麻利),一扎齐(整齐),描绘出事物形态、样子等具体情况来构词表示出其代表的含义。

  2.3.5构词中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也是当涂方言词汇构词的一大特点,当涂方言词汇中,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委婉、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来构词。如:用“值钱”表示东西贵重,对东西很喜爱的情感;用“不隔人”表示不好相处,等等都是很委婉、形象的说法,很有地方特色。

  3.意义差异

  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意义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当涂方言词汇意义比普通话词汇意义的范围广,所指多,如:抠,除了表示抓痒、挠痒的意思之外,在当涂方言中还有小器、吝啬的意思。(他很抠,平时就吃馒头。)还有,削,除了表示用刀削之外,在当涂方言中还有将瓦片平行扔出的意思。(削撇撇。)

  3.2当涂方言词语也可以较普通话义项少,应用范围窄,如:刣,在普通话中意义是刮削某物,而在当涂方言中应用范围变缩小了,只表示杀鱼,削鱼鳞之意,不指刮削其他事物。

  3.3当涂方言中,还出现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普通话中同一个词的现象,也就是方言中的多个词对应普通话中的同一个词,最典型的如:了,当涂方言中有三个相当于普通话“了”的助词,他们各自的语音形式不同。“了1”读作[l a](辣)、“了2”读作[ts?](则)、“了3”读作[l ?](勒)。辣跟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有了结果,如:隔壁的砖头给人家偷辣不少。(邻居家的砖头被人偷了不少。)则,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即是时态助词“了”的表现,如:你吃则饭了没?(你吃过饭了没?)则在当涂方言中也常用“过”来替换。最后一个勒,只用在句末,肯定事态发生了变化或即将有变化,相当于普通话的语气助词“了”,如:小明开始换牙勒。(小明开始换牙勒。)反过来看,当涂方言里“了”用三个词表示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普通话里“了”一分作三的佐证。

  3.4方言词义与普通话词义完全不同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方言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甚至有些词义所指的事物仅限于方言区存在。如:

  姥姥-普通话里是对年老妇女的尊称,也称外祖母、奶奶或接生婆为姥姥;而在当涂方言中,姥姥指的则是叔父,父亲的兄弟。

  搇-在普通话中同“揿”,是按下的意思;在当涂方言中却是专门指低着头的意思。

  挤-在普通话中是拥挤的含义;而在当涂话中则表示攥紧拳头。

  可以-在普通话中表示允许的意思;而当涂方言中则是称赞人有本事、有本领,但却是讽刺含义,是贬义词。

  总之当涂方言与普通话在意义上的差别是很大的,这也是由各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等各种差异引起的。

  4.功能差异

  功能上的区别,则是从应用上对方言与普通话进行考察的,在方言词义与普通话基本概念对应的情况下,从应用来考虑,主要差异从以下几点考虑。

  4.1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基本概念意义对应,但感情色彩不同,这种情况在功能差异中占绝大多数,如:

  渣流则(有种厌烦,厌恶的情绪)--蝉(中性名词)

  羊则--羊 狗则--狗 猫则--猫

  这些词在当涂方言中都带有一种指小,亲昵,喜爱的感情色彩,而在普通话中就是中性词,没有感情色彩。

  噘(长时间大声的骂,程度更严重,更严肃)--骂(中性词)

  指望(多含贬义,表示消极:没指望了。/指望什么呢?)--盼望(积极,褒义色彩)

  此外,方言词语的口语色彩是不言而喻的明显。

  4.2词义基本相同,但搭配对象有所不同,这类情况数量比第一种情况要少的多,如:

  吃--在当涂方言中,有~饭,~酒,~烟等,而在普通话中只可以和~饭搭配,不能和酒、烟等词搭配。

  叫唤--在当涂方言中搭配主体是动物,人则是贬义,而在普通话中搭配主体并没有明显的必要限制。

  总结

  总之,当涂县西面和北面都是江淮官话区,东面和南面是吴语区(宣州话),当涂县就处在官话和吴语的交会点上。县境西北沿江一带是江淮官话,其余地区是吴语宣州话,由西北往东南,吴语特征越来越显著。当涂话与普通话的差异也并不大,而从它们的差异中也可以看出来当涂方言词汇的特点,主要是语音上多音节词在大量存在,其中以三音节词居多,方言中常用重叠词,其中又以量词和形容词的重叠居多,且多三音节重叠;构词上词缀居多,有自己的独特词缀,且常常根据事物形象等多种特征构词;意义上,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普通话中同一个词的现象很多;方言词汇各种感情色彩非常丰富。

  参考文献:

  [1].当涂县地方志编委员会编.当涂县志.[M].安徽:黄山书社,2008.

  [2].孟庆惠.安徽省志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3].邵丹丹.无为方言词汇特点研究.[J].语言研究.2010,(8).

  徐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