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生命教育的启迪

  摘要:生命教育不再只是针对高校学生的,而应从基础抓起,从小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出生和死亡,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遵循幼儿发展的自然规律,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才是最重要的。3-6岁正是儿童成长发育的萌芽时期,也是初步形成生命观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不容忽视。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问题;策略

  近年来,对生命教育的倡导越来越深入。社会各界关注到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客观认识,出现了轻生以及伤害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因此,许多高校成立专项课题组研究如何给高校学生普及生命教育的问题。然而,我们在高校推广生命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将目光锁定在3-6岁的幼儿身上,他们正处于生命的萌芽时期,对其进行正确的生命教育,才能真正为生命教育打好基础,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一、3-6岁幼儿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回避生命怎样产生

  3-6岁的幼儿都会存在一个困惑,自己是从何而来的,而这个问题对于多数孩子会成为童年的一个不解之谜,直到中学阶段才慢慢明白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父母在遇到孩子这样的问题时,给出的答案多是“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或者转移话题不给孩子正面解答,这个问题在保守的中国显得那么的难以启齿。学校老师则觉得这是父母的问题,不予回答。

  (二)避谈死亡

  自古以来,“谈死色变”使得死亡这个问题成为禁忌,这种浓重的神秘色彩更使幼儿对死亡的理解蒙上了一层阴影。父母认为谈论死亡会给孩子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会让孩子畏惧死亡。如果身边有亲人离世等,父母给孩子的解释多是他们变成天使去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以减少孩子内心的痛苦。父母不会告诉孩子死亡就是永远的分别等等。

  (三)忽视自然生命

  如今,家长会创造机会让孩子走进自然,比如周末会去各类动植物园,也会在家里养花草和各类小动物。孩子们会喜欢小狗、小鱼、小乌龟以及美丽的花朵,可是孩子们会厌恶或者害怕软体类的小昆虫等。这和家长的引导是分不开的,如果遇到毛毛虫或者瓢虫等昆虫,许多家长会不假思索地将这些昆虫消灭。因此孩子们的观念里这一类的生物就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自然界里的任何生物都是有生命的,都应该受到尊重,被保护。

  (四)无视生命发展规律

  当下社会,人们已经不再只关注温饱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孩子的受教育质量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许多家长倾注了许多精力在培养孩子成长成才上,而且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的更是数不胜数。童年本应是欢声笑语一同玩耍的年纪,却被父母强迫去参加各类兴趣班,重复无休止地练习。这种拔苗助长,不懂因材施教,不遵循生命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值得人们反思的。

  二、正确实施3-6岁幼儿生命教育的对策

  (一)科学地解释各类生命问题

  首先,当幼儿再次问起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时,一定要用科学知识来解答,不能逃避或欺骗。现在有很多相关的视频如动画片等已经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来解释这个问题。如“妈妈的肚子里有一个宫殿,叫子宫,你在那里舒舒服服生活了280天,然后通过子宫门口的一条通道即阴道来到爸爸妈妈怀中。”有的人可能会想阴道很多人说不出口,而且孩子若想看该怎么办。其实幼儿不理解这个概念,不会感到羞涩,若孩子想看阴道的位置,你可以告诉他在阴部,是不可以随便给人看的,这是每个人的秘密,这样的方式还可以教育孩子隐私要保护好,是不可以随便给人看和摸的。

  对于死亡这个概念,成年人都存在一种畏惧感,更何况幼儿,若讲解方式不当,必然会让幼儿惧谈死亡。首先,笔者反对告诉孩子死亡是去到另一个幸福的世界,这种观点只能扭曲孩子对死亡的理解,甚至会因为对另一个世界的好奇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其次,讲解的方式要因人而异,有的孩子你告诉他生命结束,会埋于地下或火葬,他可以接受,有的可能从此畏惧死这个字。再者,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如清明扫墓等日子,向孩子讲述老人的故事,对我们的影响和爱,让孩子明白死亡只是个体生命的结束,但其精神和爱是可以传承的。

  (二)课堂教学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形式

  孩子会因心爱的小动物死去而伤心,或因踩死一只毛毛虫而兴高采烈时,不懂得生命都该被尊重这个道理,是教育引导的失误。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点点的渗透这个概念。这需要多种方式的相互结合,比如角色扮演和认知探究。比如设计一堂表演课《毛毛虫的一家》,两个小朋友分别扮演毛毛虫的爸爸和妈妈,另外三个小朋友则扮演毛毛虫的兄弟姐妹。他们每天都进行怎样的活动以及他们靠什么为生,当有一只毛毛虫因为人类而受伤无法继续生存时,其他的毛毛虫该是怎样的反应。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幼儿知道,这样不起眼的生物也有生命,懂得生命的存在就要学会尊重所有的生命。

  (三)遵循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他们就成了一些早熟的果实,即长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就会造成一些年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也提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让每个个体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成年人对幼儿有所期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培养幼儿特长的前提和基础应该是兴趣,正确的引导是最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0.(01).

  [2]罗楚春.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3]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顾丽霞.3-6岁幼儿生命教育内容与方法适宜性的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5]郭晓轩.我国幼儿园生命教育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1).

  刘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