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食文化论略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领略了中华大地那独特的美食与文化,而其美食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当属天津的美食。天津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美食文化,本文从天津城市的演变过程出发,发掘其特色美食、 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从而引起大家对天津美食文化的热爱与支持,促进我们天津美食文化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与旅游经济的更加繁荣。

  关键词:天津:旅游;美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这座古老的城市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走出去,看一看”成为很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天津这座古老的城市也敞开怀抱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外宾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天津的自然景观,更多的是她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让人流连忘返,垂涎三尺的各类美食。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介绍的一样,天津的美食绝对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本文从天津的美食入手,介绍其美食背后的旅游文化。

  一、天津美食文化的形成

  中国老百姓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在天津,“吃”已经远远超出了满足人们饱腹的基本需求,更是逐渐变成一种尝试,一种吃的享受,一种“热爱生活”的味道,也正是这种味道每年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游客们一边品尝 “天津三绝”--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一边领略其独特美食背后的灿烂的华夏文化与悠久的中华文明。

  根据史书记载,在金代,天津开始命名直沽寨,推算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这一市镇的形成,加之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在海运和漕运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直到明朝永乐二年,天津正式被命名。从此,这一古城成为了熙熙攘攘的大都会,其繁荣程度不亚于同时期的欧洲的几个沿海的城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美味佳肴也离不开那一道道精挑细选的食材。天津地处温带略显海洋性气候,所以地大物博,物产极为丰富,特别是有一些颇具时令的食材更是让美味更有味道。例如,在春天,人们捕食河豚、海蟹。到了秋天,尤其是中秋节的前后,正是螃蟹最肥嫩多汁的时候,到了秋冬时节有黄芽,白菜等北方百姓腌制的过冬的蔬菜。可以说,一年四季,季有不同。在这些菜品上桌之后,我们来谈一下天津的面食。以长江为界中华大地分为南北,因气候不同,所以种植的粮食作物也不同。天津地处华北,居民以面食为主,“好吃不如饺子”是对以天津为代表的北方居民对面食钟爱的真实写照。每逢过年过节时,面点好手会把手中的面团做出各种花样,在感受面的筋道的同时,又增添几分视觉的享受与乐趣。

  天津的美食间杂南北特色与其中的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分不开。特别是,鸦片战争后,天津作为通商口岸,每天接待着来自世界各个地方的人们。所以,鲁菜,川菜,粤菜、西餐,甚至印度的咖喱,日韩的料理,巴西的烧烤都能在天津的风味小吃中找到其影子。这种饮食的背后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与不卑不亢,毕竟在那个外族入侵,炮火纷飞,军阀混战的年代,美食如同一剂良药,开化心智,催人向上,也许只有美食能让人抛却意识形态甚至阶层的差异。求同存异只为享受味蕾愉悦背后的一份身心的满足与宁静。所以,天津的美食就这样让人爱不释手,让人在口齿留香之余,开始冥想甚至思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美味佳肴也离不开那一道道精挑细选的食材。天津地处温带略显海洋性气候,所以地大物博,物产极为丰富,特别是有一些颇具时令的食材更是让美味更有味道。例如,在春天,人们捕食河豚、海蟹。到了秋天,尤其是中秋节的前后,正是螃蟹最肥嫩多汁的时候,到了秋冬时节有黄芽,白菜等北方百姓腌制的过冬的蔬菜。可以说,一年四季,季有不同。在这些菜品上桌之后,我们来谈一下天津的面食。以长江为界中华大地分为南北,因气候不同,所以种植的粮食作物也不同。天津地处华北,居民以面食为主,“好吃不如饺子”是对以天津为代表的北方居民对面食钟爱的真实写照。每逢过年过节时,面点好手会把手中的面团做出各种花样,在感受面的筋道的同时,又增添几分视觉的享受与乐趣。

  二、天津美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对于艺术文化的评价有两个成语一个是:“阳春白雪”,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这反映了文化中的“雅”;另一个成语是“下里巴人” ,用现在的话说叫“接地气”这体现了文化的“俗”,但无论是阳春白雪的“雅”还是下里巴人的“俗”,用来形容天津美食文化都不为过。

  “馆子”是天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逢家有喜事,一家老少会齐聚馆子,来品尝来自民间大厨的美味,在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旁边,是古色古味的天津小曲,运气好的还能听到当地名家的相声,可以说是其乐融融,都在杯酒下肚后,化作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满足。这是私人筵席,在繁华的天津港口,在车流不息的金融大街,每个商业谈判成功以后,在酒桌上的推杯换盏,互诉衷肠,是现代天津人结交新朋友的一种公关方式,这里面有友情,有感恩,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也有“劝君更尽一杯酒”的伤感,总之,美味下肚之后,涌上心头的是彼此的真情。

  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对天津的酒席文化多有介绍,比较著名的是:“数到珍羞是食羊,西瓠饺子辣酸汤。今朝供客添佳味,烙饼加摊韭菜黄。”以及“每逢朔望家家面,围坐呼餐个个欢。例菜攒来同祭品,粉皮豆剔两三盘”。在谈及天津酒席兴盛的原因时书中认为:北京的达官显贵们遇有大型招待难免有拘束之感,京津地近唇齿,美食有佳,故成群结队来津畅饮欢宴,兴致颇高。清末民初之时,大大小小的饭店、酒楼、食铺等林立街衢,成为天津这座大都会的亮丽风景,令人流连忘返。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有朋自远方来,盛情款待是主人尽地主之谊的待客之道。在现代的天津人的日常生活中。当有远方的亲戚或朋友登门拜访时,一家老小齐聚在当地比较有特色的饭店,要么吃点富有新疆口味的烤全羊,要么品尝一下酸辣汤,要么来几份烙饼,要么吃几大碗拉面。总之,无论朋友来自何方,这里多种多样的美食总会有一样让他心满意足。

  三、天津美食文化的今天与明天

  中国是一个有着渊源历史文化的国家,我们很难想像如果未来的日子,充斥在大街小巷的都是一些洋快餐,人们在街头巷尾听不到那悠扬的“狗不理”包子的叫卖声,没有精工细作,只有大把的味精,大把的孜然让我们的味蕾逐渐麻木,让我们的嗅觉逐渐钝化,甚至我们都不在怀念那用槐花做饭的童年的味道,那么,无论这个社会如何繁荣,从根子上,我们的生活一定是缺了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就是我们曾经拥有却不再珍惜的民族文化。

  天津的老字号越来越越少,天津的大麻花却走向了更外面的世界,在享受天津美味的同时,我们也要思索,如果一个国家要有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特色,那我们的饮食文化特色是什么,它还在吗?同样,如果一个民族的美食要有个代表的话,我想,天津的美食应该值得我们去纪念,去发扬。毕竟,民族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毕竟,我们的下一代需要也应该了解这些美味背后的灿烂文化。这应该就是我们为之传承的明天。

  “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美食是没有国界的,而天津的美食背后的文化同样告诉我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一千多年前的直沽寨,到现在发展成为我国直辖市之一的现代大都市,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进步不息的缩影,从街头叫卖的狗不理包子到今天风靡海内外的天津大麻花,我们看到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着如此丰盛美食的天津将会迎来更多的八方宾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有着如此灿烂文化的中国,一定会实现其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其泽被后世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口小勇.天津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2] 王兆祥.天津民俗文化刍议[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3] 林希.九河下梢说码头[N].今晚报,1999-07-09。

  毕雅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