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估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
  • 发布时间:2015-11-10 10:44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以及进行疗效的评估。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间收治的64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儿均经高频超声检测诊断确诊,观察患儿的淋巴结大小、数量、形态、分布等情况,进而分析超声检查在其中的诊断价值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结果:全部64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中,肿大淋巴结位置分布情况为:右下腹30例,混合部位4例,脐周28例,其他部位2例。所有患者均表现出淋巴结肿大,其中最大面积为2.06cm*0.96cm;另有25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盆腔积液、肠间隙积液等,经过治疗后观察患儿的肿大淋巴结多能出现数量减少、消失或缩小。结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采用高频超声进行检查、诊断,有助于提高患儿的临床诊断率,方便、简单、无创、无需特殊准备,安全性较高,诊疗后又可以利用超声观察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超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价值;疗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10-0077-01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的常见病之一,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后继发肠道炎性反应[1]。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年龄段,其生长发育较为旺盛,出现腹痛时常容易产生误诊[2]。随着近年来高频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高频超声已经达到了能够清晰显示小儿肠系膜肿大淋巴结的水平,因此,为探讨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以及疗效的评估,对64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采用高频超声进行诊断,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的64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8例,女26例,年龄1到12岁,平均年龄(6.6±4.8)岁。全部患儿伴随右下腹腹痛病史,或者脐周出现腹痛,腹部未触及肿块,并未表现明显压痛、反跳痛。64例患儿中有23例患儿出现了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伴随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不过经实验室检查,所有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均显示正常。患儿发病时间范围为1小时到1个半月。排除标准:(1)腹腔内未出现明显的淋巴结回声患儿;(2)不配合检查的患儿;(3)急性阑尾炎患儿、肠梗阻患儿以及肠套叠等疾病引起的小儿腹痛等。所有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日本阿洛卡SSD-3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所用探头为频率5到10MHz的线阵探头,3.5MHz的凸阵探头。患儿取仰卧位,先用3.5MHz的凸阵探头行腹部超声检查,排除患儿出现胆囊、胰腺、阑尾等疾病,进而用高频线阵探头对患儿进行扫查。扫查方法为以脐周为中心,结合腹痛部位,重点而有序的进行纵切、斜切、横切扫查。必要时探头可适当加压,扫查时尽量不要抬起探头,于腹壁上缓慢旋转探头作全腹拉网式扫查。重点检查右下腹及脐周腹腔。明确病灶后,需对患儿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内部结构、形态、分布、纵横比等进行详细观察,使用彩色多普勒来观察患儿肿大淋巴结内部及周围的血流情况。

  1.3 超声诊断标准

  对患儿进行一般的体征观察,以及临床症状观察之后,利用高频超声观察到患儿共同的超声影像特征为:肿大淋巴结的最大切面长轴径在10毫米以上,短轴径在5毫米以上,长短轴比大于或等于2,淋巴结显示呈集簇状、串珠状排列,分布于肠系膜走形区域,其皮髓质界限清晰,包膜光滑、完整,彩色超声多普勒显示淋巴结内部的血流增多[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系统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用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64例患儿经过腹部高频超声检查后,均可观察到患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充血以及肿大现象,其中多发、肿大的淋巴结多分布在腹腔肠管的周围,而患儿出现肿大淋巴结的部位与疼痛部位一致性较高,以右下腹最为常见。全部64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中,肿大淋巴结位置分布情况为:右下腹30例,混合部位4例,脐周28例,其他部位2例。

  多数患儿的右下腹能够观察到大小不等的淋巴结肿大现象,一般为1.47cm*0.68cm左右,出现实质性低回声结节。所有患者均表现出淋巴结肿大,其中最大面积为2.06cm*0.96cm;另有25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盆腔积液、肠间隙积液等,经过治疗后患儿的肿大淋巴结出现数量减少、消失或缩小。患儿的淋巴结肿大情况经超声检查后,可清晰看见肿大淋巴结的边缘、界限清晰,呈现长椭圆形状,规整、光滑,其中皮髓质界限清晰,中央部髓质的回声增强,而周边的皮质呈现低回声。淋巴结内可见丰富点条状彩色血流信号,大部分以结节边缘一点为中心呈现出放射状,结构符合淋巴结的超声表现。

  治疗后,对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进行复查,其中62例患儿经过抗炎、抗病毒等对症治疗7到15天之后,腹部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肿大的淋巴结出现明显缩小,数量减少或消失。其中41例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缩小至正常范围,21例患儿肠系膜淋巴结消失。

  3.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发于小儿群体,临床上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腹痛,部分患儿出现呕吐,其中肠系膜淋巴结炎以右下腹或者脐右侧疼痛的表现最为常见[4]。临床上治疗主要以抗菌、抗病毒药物治疗为主,同时注意休息、饮食等。本组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以及疗效的评估。

  肠系膜淋巴结炎若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患儿的病情出现恶化,患儿持续食欲不振,腹痛加剧等,而仅采用常规的临床表现难以确诊患儿的病症[5]。超声作为近年来重要的医学诊断工具,尤其是高频彩色超声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对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形态、分布、内部结构等进行明确显示,以此提高患儿的临床诊断率。本研究组选择64例患儿经过腹部高频超声检查后,均可观察到患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充血以及肿大现象,其中多发、肿大的淋巴结多分布在腹腔肠管的周围。经过抗炎、抗病毒等对症治疗7到15天之后,腹部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肿大的淋巴结出现明显缩小,数量减少。其中41例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缩小至正常范围,21例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消失。

  综上所述,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采用高频超声进行诊断,有助于提高患儿的临床诊断率,安全性较高,诊疗后及时做好随访工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芳,程印蓉,马晓娟.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10(01):145-148.

  [2]杜宇,常玉英,杜平,张利英.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河北医药,2010,7(13):93-95.

  [3]求钦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及合并症的超声表现[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12,5(10):63-65.

  [4]张芳,张周龙.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10,6(20):23-25.

  [5]韩莉.高频超声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7(01):147-150.

  李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