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预防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运动性猝死,军训,体质
  • 发布时间:2015-11-10 11:05

  【摘要】近年来,学生军训猝死、跑步猝死、体测猝死、体育课中猝死等现象,引起了社会、家庭和体育教师的广泛关注和恐慌。如何能够提高学生不断下滑的体质状况,如何能够安全的进行体育教学、比赛成为运动医学、体育教育界专家研究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体育课;预防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10-0088-01

  1 运动性猝死的定义

  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1]。也有学者认为运动性猝死是发生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停止1小时内的死亡或将运动性猝死定义为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2]。有专家将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发生的意外死亡称作即刻死(instantaneous death),症状发作后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才叫运动性猝死[3]。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运动性猝死发生的时间范围尚无一个统一的界定,大都是根据各自的目的来确定,所以时间就由30秒到24小时不等,这将不利于运动性猝死研究的发展。根据医学界对猝死的定义以及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情况,将运动性猝死定义为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人类历史上第一例有据可查的运动性猝死可追溯到公元前490年,由此“马拉松”长跑运动诞生。近年来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广州大学生马拉松赛相继出现猝死的事件,这对于运动员及家人、社会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原因

  猝死通常有心源性猝死和非心脏性猝死,通常不是由单一原因引起的。当有潜在心脏疾病和脑源性疾病的人群在运动过程中容易引发运动性猝死。

  2.1 心源性猝死

  在心源性猝死中最常见的疾病是心脏病中的冠心病。国内外大量研究统计得出,由于冠心病而引起的心源性猝死占70~90%,其次是心肌炎、心肌病、心脏动脉瘤破裂、先天性心脏病及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律失常等。以上各种心脏病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但是,猝死的诱发因素,如吸烟、过量饮酒、过饱饮食、过度劳累等也不应忽视。

  2.2 非心脏性猝死

  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约占全部猝死的25%。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梗死、支气管哮喘,神经内科疾病的急性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此外还有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

  2.3 其他原因

  运动性猝死个案往往发生在篮球、足球、马拉松等比赛的竞争状态中。有专家指出,那些平时缺乏长时期规范专业体育训练、贸然参加比赛的人更容易出现运动性猝死;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学生身体机能相对较好,即便有潜在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性异常疾病,平时不容易被发现,无典型症状,患者和其亲友并不知情,在受到持续强刺激情况下容易发生猝死;另外,高校学生相对心智没有那么成熟,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的状态没有良好把握和主动调整,可能会因为受到鼓励而过于激动、争强好胜,运动超过自身极限[4];除此之外,如果运动中没有注意经常性的补水、保温,没有注意适当休息让体能得到恢复的话,很容易造成体温升高到人体不能承受,而发生猝死,总之猝死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叠加造成的。

  3 运动性猝死的预防

  3.1 注重新生入校体检工作,对老生要定期进行心脑血管方面检查。尤其是参加运动训练或比赛前进行严格体格检查,识别运动猝死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运动试验等检查手段。

  3.2 运动中注重医务监督工作。对于在运动中出现不适的学生及时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进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造成严重后果。密切观察运动时出现的各种症状:重视先兆症状,如运动中发生晕厥、心绞痛、胸闷、胸部压迫感、眩晕、头痛、极度疲乏等。马方综合症不宜从事竞技体育。

  3.3 加强医学知识宣传。学校应每年定期通过黑板报、宣传画、视频播放等方式加强运动医学知识宣传,尤其是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与急救等方面知识。

  3.4 体育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有心血管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的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或者学校专门开设体育健康课程,避免有猝死危险的学生参加的剧烈运动中来。

  3.5 学校应针对学生建立健康档案。使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了解参与学生的身体状况,避免运动性猝死等恶性事件发生。

  3.6 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修养,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在教学、比赛中应遵守科学训练的原则、遵守训练的卫生和患病后恢复训练的原则。

  4 运动性猝死的现场急救

  当出现猝死情况后,在场的人要立即不失分秒地抢救。拨打120,准确描述患者所处位置以及目前身体机能状况。另外,心脏发生心室纤颤时,利用电击除颤效果最为理想,但在现场是不可能有这类抢救器械的。我们可以手握空心拳头,在病人心前区捶击2次,如无反应,则可再捶击2-3次。对于刚刚发生室颤的心脏,胸前区播击有较好的除颤效果,可以使室颤消除而重新出现心脏跳动。如果在除颤后,患者仍没有出现自主呼吸、心跳,应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有一篇文章,题目为体育课,危机四伏?文中提到学生体育课猝死,引起恐慌;学生体质,大学生不如中学生;学生14年的体育课,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等等。体育教师为了规避风险,于是出现了“三无七不”体育课。所谓三无七不体育课是指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受伤、不长跑和无强度、无对抗、无冲撞的温柔体育课。这显然违背了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大学体育课究竟应走向何方,值得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运动医学专家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Maron BJ.Sudden Death in Young Athletes(J).Circulation,1982,62:218.

  [2]Chris CM.The role of stress in Dickas Heart attack(J).The 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1989(1):4.

  [3]唐培,运动与猝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0;9(1):31.

  [4]刘英杰,刘昭强,陈建明.运动与猝死[J].现代康复,2001,13(50):109-110

  杨晓妮 刘荷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