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重建国家秩序。他成长的鲁国保存有十分丰厚的礼乐制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纷纷实行改革,鲁国也不例外,在执政贵族主持下,以井田制的崩溃为标志,其所承载的一整套礼乐制度趋于衰败,但其精髓却得以保存下来。可以说,此后历代王朝所奉为正统的儒家思想就是源于这一特殊时期,其诞生于鲁国并不意外。
关键词:孔子;礼崩乐坏;周礼
一、鲁国礼崩乐坏的起因
周公为了维护王室内部秩序而制礼作乐,鲁国为其己封国,保有丰厚的礼乐制度。随着王纲解纽,鲁国的礼乐制度亦出现危机,根源是宗法制度的破坏。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规定只有嫡长子才可继承王位,有权祭祀历代祖先。而该制度的确立将鲁公的兄弟子侄们排斥在君位之外,使他们自成一家;同时随着周天子威信扫地,诸侯可以自由分封,执政贵族崛起,如鲁国的三桓,他们操纵国君立废,根本不将国君放在眼里。按制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祀全国的名山大川,诸侯只能祭祀自己国内的山川,而在鲁国连国君都被剥夺了这个权力,改为执政大夫季氏执行;且季氏在自家跳只有天子才有资格跳的八佾之舞,孔子讥讽“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之后这些执政贵族进行土地赋税制度改革,这彻底为自己赢得了民心,且牢牢掌握了鲁国的财政大权。
宣公十五年(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旨在改变传统的“藉”法,鲁国从严格实行“周公之藉”到“屡亩而税”,所以是非礼的表现,这个新经济制度的执行者为执政的襄仲及其继承者,三桓之一的季氏。季文子在驱逐襄仲之后,承其志,完成了我国历史上一次土地税制改革。周初井田制即天子将田地划分齐整分给各诸侯国,但在井田上耕作的农民忍受着主人残酷的剥削,十分贫困;且因生产力低下,井田之上无法产生更多剩余产品。又周王室征税时征公田不征私田,贫困的农民遂纷纷弃公投私,导致“公田不治”。到周宣王时废黜“藉礼”,开始“履亩而税”,即不论公私田皆一律按亩征税,使得自春秋中期以来,仍靠“藉”法耕种公田的鲁国公室经济日趋崩坍。“初税亩”的开展,为执政贵族赢得了人心,季文子相三君,推行这一制度很好地赢得了人心,使三桓势力更强,公室更弱。
二、礼崩乐坏的表现
一些列的改革最终完成了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从国君到普通百姓,违礼之事频频发生,礼崩乐坏的局面最终形成:
鲁大臣孟僖子陪国君至楚国访问,已不能行礼如仪而大失面子;昭公到访晋国,各仪式都做得滴水不漏,但晋侯却对大臣女叔齐说:“鲁侯焉知礼?……是仪也,不可谓礼。……言善于礼,不亦远乎?”昭公在为襄公服丧时,因性情顽劣而三次改变丧服;哀公时,其妾死,哀公却欲为其服齐衰,有若劝其不合礼,哀公借口言“吾不得已乎哉,鲁人以妻我。”;隐公八年(前715年),鲁与郑易天子之泰山之邑祊及许田,君子讥之。据注解:“祊者,郑伯之所受命于天子而祭泰山之邑也。许田乃鲁之朝宿之邑。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显然两国违背了这一原则。桓公十八年(前694年),国君欲带夫人前往齐国,申繻劝道:“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据杨伯峻注解:“男各有妻,女各有夫,宜界限谨严,不得轻易而亵渎之。”此行不合男女应授受不亲之礼,而桓公不听,最后夫人与齐襄公私通,桓公愤而责姜氏,终被齐君暗害。另,同姓不婚,也是一礼,姜氏与齐襄公更是亲兄妹,愈发违悖伦常。鲁昭公也是娶了同姓女子为夫人,被讥为不知礼。种种违礼之行,无不体现着这一时期的特色。
三、孔子对周礼的维护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此时的鲁国,礼崩乐坏,对内公室无权,贵族掌权;对外不再享有“望国”之位,诸强争霸,鲁国谨小慎微地侍奉之,当时晋楚最强,鲁国不敢得罪其一,而鲁的邻邦齐国亦对其虎视眈眈。在孔子看来,只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才是最正确无误的关系,破坏这种关系,就会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孔子晚年修史书名曰“春秋”,仍以周王室为天下共主,对春秋时期僭越称王的诸侯如吴楚之君贬为“子”,对践土之会征召周天子之事讳称为“天王狩于河阳”,称“春秋之义”,当此方可令天下乱臣贼子惧。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文武周公”是他最为尊崇的古代圣人,周公作为周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其功自不必说,其创制的一套礼乐制度更是维系整个周王朝统治秩序的工具,其后一直影响了几个世纪;虽至战国时代几近崩溃,但礼乐制度的精神尚存,其影响程度可达今日。恢复周礼是孔子一生的夙愿,其“仁”“孝”“忠”之学说正是周礼的基本内涵,正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整部《论语》出现”仁“字百余处,《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也正好可以作为孔子学说的核心。笔者看来,孔子学说中“仁”“孝”“忠”三者是息息相关,缺一不可的。《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仁之本与”;《论语·颜渊》:“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孝是仁的核心,孝亦是忠的前提,父母兄弟乃己血脉至亲,只有对他们孝,方可上升为仁,从而对君忠。从而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以礼为纽带,维护宗法与分封的政治机器正常运转。孔子厌恶执政的三桓僭礼,除了以上提到的“八佾舞于庭”外,三桓亦在祭祀祖先时,撤掉原有祭乐,换成天子才能享用的《雍》乐,遭孔子责备。
总之,在无法挽回昔日辉煌的情况下,孔子不断倡导名正言顺,以礼来维护旧的等级秩序,他的学说以周礼为基准,基本上继承了周公的初衷。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杨朝明.鲁国礼乐传统研究[J].历史研究,1995(3).
吕晓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