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隍信仰考究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温州,城隍,信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19 08:54
一、城隍信仰的起源
城隍神是中国民众普遍奉祀的神祈之一。原为民间信仰中担任保护城池的职能,后来发展为守护一方平安。关于城隍祭祀最早的起源,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来自于《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庸神。《礼记·郊特性》:
天子大腊八。伊耄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薔而祭司薔也。祭百种,以报薔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历代学者对水庸都做过一些阐释,郑玄注曰:“水庸,沟也。”孔颖达疏曰:“坊者所以蓄水,亦以障水,庸者所以受水,亦以泄水,谓祭此坊与水庸之神。”刘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解释为:“盖蜡祭八神,水庸居七。水则隍也,庸者城也。”由以上解释可以大致得出,最初城隍神的雏形应该属于自然神。
“城隍”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班彪传》,“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这里的城隍指的是城池。据说三国时代在芜湖就有了城隍庙,但真正见于正史记载的城隍神祠则是在六朝。《北齐书·慕容偐传》记载:当时北齐与梁朝在荆州一带对抗。北齐大将慕容偐镇守郢城,梁朝的大都督侯瑱率军紧逼城下。久攻不下,便在通往郢城的水路要道上种了水草,意图阻止北齐粮草运行,情况危急。当时城中有神祠一所,慕容偐应士卒心愿,向城隍神祷告,不久风涌波翻,冲开了梁朝军队的水上封锁。城中人大喜,以为有神仙相助。自北齐开始,城隍信仰不断扩大,城隍庙遍及江南地区。到了宋代城隍信仰被列入国家祭祀,赵与时在《宾退录》卷八记载:“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家或赐庙额,或颁封爵;未命者或袭邻郡之称,或承流俗所传,郡异而县不同。”朝廷出于捍卫地方安全的目的,对城隍不断赐封名号,以示尊崇。南宋的都城在临安,朝廷便赐临安的城隍庙号“永固”,借城隍之力保护都城意图十分明显。在宋代,城隍除了捍卫城池安全,还执掌人们的福祉外,还成为了对应人间官僚系统的阴间官员,城隍开始主管冥籍。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城隍信仰体系。城隍除了传统保护地方、的祈福禳灾的功能外,又赋予了他监察社会人事的新功能。凡忤逆不孝、不敬六亲、奸盗伪诈之人,“神必报于城隍,发露其事”,让官府惩办。对于孝顺父母、和睦六亲、遵礼守法的善良之人,“神必达之城隍,阴加佑护”,使其家道安和,农事顺利【1】。
二、城隍信仰的仪式
城隍神自唐代便由自然神向人格神转变,能胜任城隍这一职位的人大致分为以下六种:“地方官‘城隍”型、“功臣’城隍”型、“正直者‘城隍”型、“行善者’城隍”型、“神能者‘城隍”型、“善鬼’城隍”型。明朱元璋对其的祭祀有了规定,集中在清明、中元、十月初一。在这期间举行城隍出巡,民间俗称“三巡会”【2】。其形式大致如下:
1、请城隍神
请城隍神是非常隆重和严肃的,往往由地方最高长官亲自主持仪式,对城隍三百九叩首。写一篇言辞恳切的告文,祈求他惩恶扬善。然后烧掉,民众认为只有这样,城隍才会按告文所说行事。
2、城隍出巡
城隍出巡的程式各地大同小异,主要由以下三部分:(1)抬城隍,在庙外放一顶轿子,由住在庙里的人把他抱起放入轿内。城隍被抬到临时搭起的大座上接受跪拜;(2)娱乐城隍,城隍坐定后,民间艺人表演各种技艺,人神共乐。(3)巡街,由八面对锣开道,八个放牌背“肃静”、“回避”牌,城隍坐在由八人抬的轿子里,后面跟着鬼吏鬼卒们,如黑白无常。鬼吏后面是“罪人”队。这些人由少男、少女充当。他们头缠黑纱,手戴木铐。他们大多由于曾经患过重病,父母向城隍祷告,他们病好后,城隍出殿时为其当罪人。也有少数是由于父母特别宠爱,先让他做“罪人”以后可消灾祛病,顺利长大。
三、温州的城隍庙
城隍庙作为一个神圣与世俗融合的地方,其空间布局很有特色。以温州的城隍庙为例。温州城隍庙大门内右边有一匹名叫“追风”的白马,左边是一匹名叫“掣电”的黑马。据说这两匹高大的泥塑骏马都是神的坐骑。穿过礼仪门,庭院里建有造型精美的戏台。温州历史上有“演神戏”来酬谢各类神仙的民俗。戏台的正对面是该庙宇的主体建筑--城隍大殿。高冠博带的城隍神,神态威严地端坐在神龛内。左右两侧分别是文、武判官。大厅的两侧是长长的回廊。右边的回廊供奉五瘟神、火神爷,以及“六部曹”中的三尊神像--礼部、户部、吏部。左边的回廊则设有“六部曹”中的另外三尊神像--兵部、刑部、工部。把阳间的官僚系统与阴间相对应,共同治理这座城市以及所管辖的居民。封建社会设有六部尚书,温州城隍庙也相应地设有6个部曹。每个部曹坐神像的左右,各侍立一个真人大小的随从。其中第一尊是“礼部”,一个比真人大且留着胡须,相貌和蔼可亲的老人。两个随从一个面带微笑,一个阴沉着脸,他们分别执掌人间的功名利禄和生死赏罚。第二尊是个正值中年的“户部”,他的职责是与信众的子孙后代的兴衰及家庭财富有关。第三尊是“吏部”,一个留着胡须的中年人,他的职责是记录本地官员的行为,并掌管人们放生等德行。第四尊是“兵部”,一个掌管游魂、火灾、杀生及阴间士兵的老人。第五尊是惩罚恶人,并主管瘟疫和恶毒语言的“刑部”。第六尊是“工部”,他记录自愿修桥补路、资助渡口摆渡和公用灯火、给寺院捐钱等善行,同时也记录抢劫等罪恶。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吏部”,他除了记录地方赃官受贿和压榨百姓的行为外,还观察谁对父母孝、对兄弟悌、对朋友义【3】。
案:城隍神从自然神演变会人格神,究其根本动机则是由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冥界的神灵,希望他们能够为民主持公道,为民造福。城隍神“督官慑民”的职能,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城市市民伦理道德观念的“教化场”,从城隍神到城隍庙的其他神灵,从城隍庙里的内部布局到各种摆设甚至庙联,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扬善戒恶”的磁场,以此净化民众的心灵、针砭丑恶,对他们良好的道德体系的维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漫说城隍信仰》,中国论文网
[2]顾希佳,《传统庙会的当代意义:以浙江为例》【J】,浙江学刊,2010
[3]《温州城隍庙的过去和今日》,柒零叁网
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