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叉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影响

  摘要:刀叉作为西方饮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有数百年历史,畜牧业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使欧洲早期游牧民族采用了不同的食物类别和饮食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刀叉不断得到改进,最终形成今天的标准。同时,刀叉的使用又影响了欧洲人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刀叉;发展;西方;思维

  人类祖先发展之初都经历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直到发现并掌握了火,他们的饮食方式才有了质的飞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西生产方式开始分化为农业和游牧业。饮食结构出现了变化。欧洲处于畜牧业的环境,有着充足的肉类产品。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饮食需求使得刀叉成为特定的文化符号和国家符号。那么,作为西方符号的刀叉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而来的?它对西方人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刀叉在西方产生的原因和发展

  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欧洲人的生产劳动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他们的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吃。欧洲人的高热量、高脂肪类的饮食结构适应于高纬度的地理和气候,一些国家常年被积雪覆盖,植物很难生长,因此以动物类菜品居多,注重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畜牧业的生活环境使得欧洲人食用较多的肉类产品,因此,切割式的工具成为饮食工具。

  在向定居生活转型的过程中,欧洲仍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携带。刀叉远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曾被作为餐具应用,随着异族入侵以及古希腊、罗马帝国的衰落,渐被遗忘,仅在拜占庭保留下来。

  历史上,刀比叉早出现,最初人们只用刀。早期的刀是石刀或骨刀,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逐步有了铜刀、铁刀和银刀。单独的刀不仅在肉食烧熟后作为餐具使用,还可用来狩猎、宰杀、切割猎物以及防御。但刀在餐桌上的普及直到15世纪末才成为现实。餐桌上最早的刀是非常小的,很直,有纤细的刀锋,用象牙、玛瑙、银子制作,常常镶嵌着搪瓷或珍贵的宝石,并被看作私人财产。直到17世纪初,刀才逐渐普及。

  最早的叉子只有两个尖齿,用于切主食时固定食物。约在4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时,就已使用叉子就餐。若干世纪后才推广到欧洲。10世纪时,这种餐具是一个嫁给威尼斯首领的拜占庭公主带来的。但叉子的普及是一个艰难的过程。13世纪,它被介绍到弗罗伦萨。1379年,它在法国发现。1608年,旅行家托马斯·科里亚特将叉在餐桌上的使用从威尼斯带到了英格兰。

  习惯用手指吃饭的欧洲人最初在接受叉子时,态度很消极。中世纪一位德国传教士将叉子斥之为“魔鬼的奢侈品”,认为如果使用叉子,上帝就没必要赐予人类手指。因此,15世纪前,西方人基本上还是用手抓食物,并且将餐叉看作颓废甚至是邪恶的东西。

  鉴于被忽视的关系,在中世纪,叉子一直作为厨具用于加工食品。16世纪末,叉子作为工具在改进进餐姿势中出现。人们觉得用刀将食物送进口中并不雅观,才开始使用双尖叉,用刀叉叉住肉块,这样显得优雅。

  斯蒂文森认为,到14世纪,叉子作为餐具的功能才比较明显。最早的叉子是用于食用水果的。法王查理五世的宫廷物品清单中列有金叉银叉,并注明“吃桑葚或容易弄脏手的食物时使用”。16世纪末,人们才逐渐不用手指吃饭。在威尼斯,刀有足够大的尺寸,叉子有两个尖,可以叉住鸡蛋。叉子在餐桌上被完全地用作工具。法国和德国使用的是长柄的、短尖叉。西班牙和那不勒斯使用的是短柄的、长尖叉。

  大约15世纪前后,欧洲人才开始同时使用刀叉。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叉的叉,到18世纪才出现四个尖子的叉。当时,法国革命爆发,由于法国贵族偏爱用四个叉齿的叉子进餐,这种“叉子的使用者”的隐含寓意,几乎可以和“与众不同”的意义画上等号。于是叉子变成了地位、奢侈、讲究的象征,随后逐渐变成必备的餐具。19世纪的英国,四尖齿的叉子已经成为标准形式。

  餐叉的演变影响了餐刀的演进。既然餐叉叉取食物的功能已经很完善,无须再用餐刀取食,餐刀就逐渐变成我们所熟悉的钝头刀。17世纪晚期和18世纪早期的欧洲刀叉,大致决定了现在欧美餐具的形式。对刀叉的最终定型,大多认为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在英国,刀叉并用直到16世纪中期才出现。因此,西方人刀叉并用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同筷子一样,刀叉其实也是手的延伸。其质地一般都是金属,加工制作过程从下料到抛光有许多工序。西方在工业革命后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刀叉作为餐具的普及。但即便如此,木头叉子依然被应用到18世纪。牡蛎叉出现在18世纪,但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人认为是必须品。可见,刀叉成为西方餐桌上的饮食用具也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

  二、刀叉对西方的影响

  几乎在与用刀叉吃饭的同时,在西方形成了工业革命的高潮。通过刀叉,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人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拿过一块肉来用刀子把它切开,切割的结果和思维方式也有了关系。16世纪以后,西方人特别将古希腊哲学家的逻辑思维发展起来,形成非常发达的分析思维。这形成了16世纪以后的西方科学精神,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达。

  不同的刀叉有不同的用途,不能随意混淆。复杂换用刀叉的用餐方式,影响和表现了西方人的哲学观念。西方哲学家、思想家不一定对某一事物作出整体、全面的探究,而是仅仅考察其中的一个方面,创立一种学说或学派,形成一种主义。而后人只要用新的来对前者加以批评、批判、否定,就可以独树一帜,创立新的理论、学派。因此,西方文化中经常出现思潮迭起、理论迭起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人认识世界的思维并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西方人在餐桌上使用刀叉任意切割未完全熟透的肉食,让人感觉一种暴虐和舞刀弄叉的张狂。餐刀和餐叉是金属制品,刀和剑可以变革成餐具,但是餐具也可以退化成刀和剑的本质。刀叉是钢铁的武器,在刀叉的世界里,最精良的枪炮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就成了他们当然的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人的冒险精神和侵略性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刀叉不仅影响了西方人看待外部世界的观点,也影响了西方人的生活观念和独立意识。与筷子带来的合餐制不同,刀叉带来的是分餐制。西方的分餐制使得西方人形成了与中国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即“个人主义”。西方人认为,人是自立的、自足的,同时,人又是独立的,有自己的尊严。人与自然各自分立,人要探索、认知、征服大自然。以此为基础,西方文化显示了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特征,并以科学文化为导向。每个人都被当做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的个体,自主、独立的实体,追求差异,不依赖别人而存在,注重个人成就,对集体、社会的依赖性相对较弱。

  总结

  不同的文化源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西方的刀叉文化源于欧洲游牧民族自身的生活经验。刀叉在逐渐发展中,形成了今天的标准。欧洲民族也在刀叉使用中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文化,欧洲人独立自主的同时也具有侵略性和外向性,富有冒险精神。

  参考文献

  [1]杨乃济:《筷子、刀叉及其它中西饮食文化漫谈之四》,北京:中国国情国力杂志社1993年。

  [2]隋龙娇,《以传统早餐为例探析中英饮食文化差异》,《外语交流》2013年6月。

  [3]杨懿琳,《浅析中俄饮食文化对比》,《文化论坛》2014年第3期。

  [4]李卫:《中英进食方式古今漫谈》,《装饰》2008年,第2期,第40-42页。

  [5]董毅然:《筷子刀叉折射中西文化差异》,《北京科技报》2004年11月24日,第B06版。

  [6]丁艳红,《从餐饮文化看中西文化的差异》,《林区教学》2014年,第12期,第56页。

  [7]董毅然:《筷子刀叉折射中西文化差异》,《北京科技报》2004年11月24日,第B06版。

  [8]张吴湖:《筷子与刀叉-中西文化符号的比较》,《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6月,第24卷,第3期,第68-70页。

  [9]J·H·B,Knivesand Forks,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Vol.2,No.9(Sep,1907),p154-156.

  [10]王仁湘:《古代的勺子、筷子与叉子》,《中华文化画报》2010年,第4期,第48-55页。

  吴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