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教学的审美要素研究

  • 来源:教育研究
  • 关键字:健身,气功教学,审美虚静
  • 发布时间:2015-10-16 13:46

  〔摘要〕在健身气功教学中,根据不同时段,灌输不同的审美要素,有利于激起练习者的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研究认为:“审美虚静”是第一要素,产生审美超越;“审美诱导”是第二要素,产生“审美高峰体验”;“审美想象”是第三要素,产生“审美物化”。

  〔关键词〕审美虚静 审美诱导 审美联想 审美超越 审美高峰体验 审美物化

  健身气功是以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和传统医学理论等作为其理论基础,通过独特的身体运行方法,以调节身体姿势、呼吸和意念三者合一达到调理身心为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术数者,调养精气之法也”;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又涵涉了医学、美学等传统科学的内核;既然健身气功是调节“身心”的一个项目,必然与美学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关系:[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说:“只要能进行悟性冲动、直觉体验,以调理生命,养益生命的实践方式都能直指生命美的根源。”[1]这段话可以说是在描述审美的实践论,而其实践论的手段健身气功完全具备上述条件。由此可见,它与审美存在关联性。如果在教学、练习中能根据不同时刻,灌输不同的审美要素,以使练习者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教学效果势必会事半功倍。

  1 “审美虚静”是第一要素,产生审美超越

  在教学、练习健身气功中,它的配音、肢体动作等没有健美操、花样滑冰等项目那样悦耳悦目;它的观赏功能也没有篮球、足球等项目那样激动人心。可是,健身气功发展至今,国内习练者的注册人数超过二百万,活动站点超过1.7万多个,而且与50多个海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它的发展形势令人欣喜。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专家访谈、田野调查以及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认为它的发展离不开一些教练员、辅导员等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审美要素分不开。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项目都有自己的专项准备活动,而健身气功不管采用何种静功、动功为主的准备练习活动,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调心”使精神集中,大脑充分放松,趋于“虚静”,而后再学习新的功法。这种“虚静”是《易传》提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易传·系辞上》),通过“寂然”的心境,潜心于自然造化,“直接冥会(不是直接知觉)幽深的本根”[2]而这种冥会是“以虚静之心观物,即成为由实用与知识中摆脱出来的美地观照。”[3]也就说,“调心”中的“虚静”成为了美的观照,即“审美虚静”。练习者“保持内心的虚静,将精神专注于所要表现的事物,进入一种自身与心中所形成的具体物象融合为一的境界,为鸟则厉乎天,为鱼则没于渊,便产生了审美‘虚静’理论。”[4]练习者的“审美虚静”正是以凝神专注的浅层表征伴随着精神需要,因为练习者把练习健身气功看作是对身体改变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必然会有精神享受的一种需求,而这种需求,就是审美需求,“是人类在寻求精神愉悦的意识指导下对从事创造活动所获精神愉悦的再度体验过程中诞生的。”[5]正有了审美需求自然就会有审美体验的积极成果,这种积极成果是什么呢?首先要分析练习者的“审美虚静”状态,其实质就是由外部环境向内部环境的转移,其特点是外静内动。“实现‘虚静’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变‘外部注意’为‘内部转移’的过程。这是一个变观察为思索,变感觉为体验,变感受为回味,变认知为想象的过程。”[6]由此可见,练习者虚静的外静内动是一种积极地心理平衡状态。“人身只有动静,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朱子语类》)练习者通过“三调”使外静指向内动,内动实现外静,动静结合,以静养动,形成了练习者的动态心理平衡状态。而后,就会有健身气功“调心”中的存想法所产生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的结果。所以,练习者外向的耳目空无一物,而收于内视,专注于内心世界的结果是精神驰骛于八极之远,心息神游于万仞之高,就会出现超越时空的神思想象,即产生审美超越。所谓审美超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对真实的澄明,其特点在于它既是超越的也是审美的,意味着对感性杂多世界的扬弃,而后开启练习者内在的心灵自由,这时练习者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是新的感觉,会全身心地沉浸到功法动作中去,忘乎了周围的一切,超越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等种种烦恼,把拖了世俗的功名利禄的羁绊。这实际在经历着一种“心灵”的洗礼,是一种审美超越,是练习者调到“虚静”状态的必然结果。也就是因为审美超越使练习者的整个身体沉浸于某种情境之中,身体的一切感觉都被调到起来,不再被划分为具体器官,器官变成了活的身体,精神的触觉。在这种虚静专一的审美观照中,自然物象(功法表象)经过审美主体(练习者)的净化和深化,从特定的时空中超脱而出,成了美和哲理的化身,可以说这种审美超越又成了练习者的精神动力和审美需要。

  所以,作为老师、学生要想很快获得这种审美超越,必须进入“虚静”状态,只有如此他们的身份才能转换为审美主体。因为虚静“或被视为一种以虚空澄明之心体道悟道的方式,或被视为一种静思澄怀、凝神去欲的审美观照心态。”[7]当然,教学者、练习者要达到虚静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造化,需要一个积学储宝、酌理富才、研阅穷照的漫长实践过程。同时,“虚静”不是寂然不动,枯坐入冥,它要求练习置身于自然之中,与天地万物同呼吸,吐故纳新,击浊扬清,静中观动,来“……疏渝五藏,澡雪精神。”以此成为审美观照,进而才会产生审美超越。

  2 “审美诱导”是第二要素,产生“审美高峰体验”

  练习者产生了审美超越以后,这需要教练员、辅导员等对他们进行“审美诱导”。在这里,审美主体是练习者,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是教练员、辅导员等,也就说,要加强审美客体的主要功能,怎么加强呢?“审美对象的‘辉煌地呈现的感性’是审美诱导的主要体现。我们不能低估事物感性外观的对审美的诱惑性。”[“8]审美的诱惑性也来自事物内在的意蕴,来自它的文化内涵,来自它的历史感。”[8]也就是说审美客体一方面要“辉煌地呈现的感性”,重在外在的形象对感官的吸引,所以,在传授功法时,突出健身气功的特殊“奇观”性,动作示范的优美性;另一方面审美客体要讲清它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健身意蕴等,突出一个“易”字,“易”表示练习者可理解、可接受。这样,两方面的结合,审美客体便完成了“审美诱导”。用陈望衡说的话总结就是“‘奇’意味着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易’表示可接受,奇则奇矣,如接受不了,也不能产生美。”[8]练习者产生了美以后,还需要自觉地“守神”、调节练习者的心理,以便使审美注意能保持一定的张力而最终实现“审美高峰体验”,这时练习者“……进入一种静息状态,但并不是思维毫无活动,而是处于人的各种潜能和谐运动的那样一种无限的状态。”[9]具体而言,练习者在潜意识中蓄积着为意识所失落的广大的信息簇,由于没有意识的束缚和第二信号系统所要求的有序化,大脑可以从中汲取充足的氧气,所以此时的思维活动甚至比在意识状态中更为活跃奔放,各种意象元素自由地变化,频繁地分合,逐步趋向和谐,归位于一点,这一过程在瞬间完成,并在第一时间被呈现出来,这就是练习者的审美高峰体验。此时练习者成为“静”本身,消解了时间与空间的阂限,仿佛进入了另外一种听域,另外一种视境,“身体在陶醉于自己的强力感时便会进入美学状态,变得轻盈、敏感、兴奋。”[10]此刻也能凸显健身气功的益智功能:“……在平常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一部分智能用于活动,另一部分智能则用在管束某些同样的智能上。现在,在审美高峰体验的时刻,这种浪费没有了,全部智能都可以用于活动了。他变得像一条没有水闸的河流可以自由流淌了。”[11]所以说练习者出现审美高峰体验的一瞬间,感觉自己智慧了许多。

  由此,审美高峰体验给练习者带来内在感觉的明晰而纯粹,不再被外物挟裹着走。而这种感觉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练习者内在感受能力的增强,能够使人不再对沉陷于眼前的的俗事,而勇往直前;另一方面,提高了感悟生命美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能够溶浸于生活和世界之中,体味其中的真味,使其心境进入“至美至乐”的境界中,从而使外在表现的“形”与内在体验的“神”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审美想象”进入审美“物化”阶段。

  3 “审美想象”是第三要素,产生“审美物化”

  “审美高峰体验”过后,练习者就可以进行“审美想象”,“审美想象是按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展开的想象……在强烈的情感运动中,审美主体达到了一种深层的感动和理解,领悟到难以言传的生命价值与意义。”[12]练习者通过练习健身气功得到了“审美高峰体验”后,由于功法本身是由主体支配的,这样,产生的审美想象的方向和范围受到了限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练习者会对它倍加友爱,友爱的结果便产生“审美物化”,“物化”见(“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业,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所谓‘物化’,物我一体在审美中是存在的,没有它就没有审美。”[13]能把“物化”作为审美主体的对象化,是一种物我不分、主客一体的浑然境界,即成了“审美物化”。在练习健身气功时,练习者经过调心以达“审美虚静”,经过“审美诱导”、“审美想象”所达到的审美极境,它超越于“高峰体验”,但有自己的“审美物化”特点。在这里把“物化”之“物”看作是功法技术,因为“‘物’不仅指作为与人相对而言的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包括了超越于有形物体之外的事物。”[13]由此,笔者把功法技术当作“物”就有了依据。不过,客体本身(功法技术)与主体(练习者)原本就具有不可分割性,这也是练习者能“审美物化”所具有的特殊性基础。所以,在高峰体验过后,练习者把感情移到功法技术当中,把它作为审美对象进行观照,这种观照不是一般的,因为功法技术与练习者具有“血源关系”,练习者会投入更多的情感,来融化为一。这样,物我的界限就消失了,物亦我,我亦物,两者难分难解,真正进入到健身气功的内部精神世界。也许,并不是每个练习者都有“审美物化”的体验,毕竟,“物化是审美体验的最深刻层次,它标志着主体已步入了审美对象的精神世界,使主体达到了审美体验的顶峰”[14]当然,如果有审美“物化”的体验,一般而言,应该发生在练功结束前的“引气归元”之中,因为“‘引气归元’之妙在于聚‘三调’为一体,会出现主客体合一的‘虚静’、‘明的精神状态,它恰恰是‘心斋’之反映”[15“]心斋”反映的是“心物、身心、主客界限将会消融,微妙难以言述的整全感受充满修行者的体验世界……”[15]这样,“引气归元”与“心斋”具有同工异曲之妙,是练习者获得“审美物化”的载体,而此时练习者的身心和谐程度最高,审美体验层次最深。

  总之,在教学、练习中,要根据不同对象、时刻等,强调其审美要素,满足练习者的精神需求,并以此为动力,大大提高健身气功在全民健身中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这种由“身体的实践产生的内在体验延伸至体外,乃有‘身心和’的个体和谐、‘上下和’的人际关系和谐、‘天地合’的自然关系和谐”[16]的健身理念,为更好的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服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3BTY057,题目《少林武术文化历史流变与社会互动发展研究》】

  4 结语

  健身气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所以,在传授它时,不要以技能论技能,要讲清它的功法来源、养生原理等,还要明示它的审美教学要素,以便提高练习者的学习兴趣及审美能力;练习健身气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调心”都不能调到“审美虚静”状态,怎会有“审美高峰体验”、“审美物化”呢!另外,教练员、辅导员等也应该加强专业理论、美学知识方面的学习,技能方面的锻炼,进一步来提高“审美诱导”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强调它的审美要素,不仅是促进其普及推广的一种策略,而且对构建学科有着较高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舒斯特曼等.实用主义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47~348

  2 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5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208

  4 李献惠.审美虚静说探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6;22(5):73

  5 秦忠翼.论审美需要的本质[J].益阳师专学报,1998;19(3):66

  6 鲁枢元.创作心理研究[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149

  7 张海鹰.虚静本体特征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3):12

  8 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53

  9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美学新潮[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339

  10 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71

  11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96~97

  12 李倩.试论审美想象及其特点[J].湘潮,2008(3):68

  13 张晶.审美物化论[J].求是学刊,2004;31(3):89~90

  14 吴建民.庄子的审美体验理论系统[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22(2):64

  15 司红玉等.五禽戏的生命美学[J].体育学刊,2006;13(2):88

  16 周与沉等.身体:思维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360~361

  司红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