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 来源:教育研究
  •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 发布时间:2015-10-16 17:15

  〔摘要〕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会运用语言文字,而阅读教学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使学生的自身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探讨

  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会运用语言文字,而阅读教学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使学生的自身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提高自身思维能力,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有的职责。

  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始终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的感觉是学生感官对文本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心理基础。如果在文本阅读活动中,学生感觉迟钝,就无法完成对美的感知。而知觉是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情感体验。学生在语文阅读时,必须全身心的投入,用心去品味问题创设的意境,才能真正感知到美的存在。例如《桂林山水》,如果不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全方位的去感受桂林山与水的美,是不能感受到文中创设的桂林山的奇、秀、险,桂林水的静、清、绿,更感受不到作者对祖国河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在阅读中学会全方位去品味文本塑造的美之存在。全身心进入到文本创设的意境氛围之中,充分感受意境中美之存在,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随着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去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积累,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不断激发自己的审美情感需要,又进一步进入的新的审美阅读之中去丰富积累美的认知。从而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进入到一个感受美,接受美育的良性循环过程中。

  2 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3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给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4 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5 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创设适当意境,给学生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音乐、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教学无定法,我们必须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争取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我们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技能,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冯明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