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教多学”模式在小学古诗教学的运用

  • 来源:教育研究
  • 关键字:少教多学,小学古诗教学,教学模式
  • 发布时间:2015-10-16 17:17

  〔摘要〕“少教多学”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此为发展的标准。教师的“少教”,更应该重视教材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等入手,以此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模式 少教多学 古白话

  “少教多学”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此为发展的标准。在现实中,觉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成正比的,教师教得越多,学生就应该学的越多,其实大家也知道,这种关系并不成立。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少教多学”显得更加有难度,因为孩子们如今学的都是现代文或浅显的古白话,让他们在短短一节课就领悟诗歌的魅力和意境,又要讲的少,真的是考验教师的一项重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来谈谈自己的浅显见解。

  1 “少教多学”理念的核心

  “少教多学”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此为发展的标准。教师的“少教”,更应该重视教材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等入手,以此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多学”并不是多多读书,多背书(特别是文言文的学习),多背教材。而是从知识的广度入手,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所为而学,带有目标性的去学习,这是需要教师培养的,也是“少教多学”的关键。

  “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提质增效,换言之就是教学相长。通过“少教多学”此种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贯彻,让学生和老师都获得一个较好的提升,课堂成为师生共学、共成长的一个平台,教学相长也是我们教学的一种思想境界。

  2 “少教多学”在古诗教学中应把握好的几个关键

  2.1 教学设计方面。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方面而言,就是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语文学科中古诗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一针见血地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学会”,并具备一定的能力,即“会学”,比如能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具有高成就动机和高自我效能感、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等,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基础。我目前在新岗位上所带的是低段二年级,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切入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例如我在本学期执教二年级上册《回乡偶书》一诗时,学生在古诗有整体感知之后,我先设计了一个主问题“生活在同一家乡,为什么这些小孩子们都不认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直入诗魂,孩子们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了很多我们大人意想不到的思考。我借此趁机指导朗读,激发孩子们对诗人久别家乡,物是人非的亲身感受,他们读起来就更有韵味了。

  2.2 指导朗读教学方面。古诗教学,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有些情况下理解的都不是很透彻就对其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古诗教学过程中的通病。在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时常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学形式进行变动。让学生加强自我阅读,可以根据正读——译读——品读——背读等层次进行引导。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引导到品读或者背读层次。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空间,渐渐的从译读到品读再到背读等最高层次,这就大大加强了学生对古诗学习的能力。学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生成,发现闪光点及时激发他们,储备了他们学习古诗的激情,在今后的教学中,孩子们都会很努力地学好古诗,充满了兴趣。

  2.3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少教多学”需要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老师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从学生出发,使他们乐学,从而乐于参加到课堂的学习中,进而喜欢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使师生,生生真正能够互动起来。很多孩子对学古诗有本能的恐惧心理,认为古诗的理解很难,自己也读不懂,古诗的意思也说不出来。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读诗,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不懂得字句可以结合注释去理解。引导孩子们去独立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当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免不了出错,这些错误,恰恰把问题暴露出来,为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但学生可能意识不到,为错误而伤心难过,此时教师发自内心的说一句“错的好!”或是“你错的刚好是我们都容易理解错的!”这样就能让学生乐观对待错误,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表达更加自由,更愿意去读诗,悟诗,这种适时引导,是实现少教多学的保障。

  2.4 “少教多学”背景下的古诗教学既要创新也要继承,创建特色,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少教多学”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从创新思维的角度看,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例如在执教《渔歌子》一课时,我就采用少教多学的方法,因为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和古诗学习方法,比起低段的古诗教学,更加容易上手一些。在执教这一课,我以“读为主线,悟为生成”做为切入点,适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那份情感,结合我的个人教学风格和班里孩子们的学情和适应能力,我设计了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拓展延伸,更加升华了本诗的意境,让孩子们对此类诗学起来更加轻松,孩子们兴致勃勃表示他们很喜欢学古诗。这些就是我自己所做的大胆尝试,一项新课题的改革需要我们一线教师领悟内涵,但我认为,更需要教师们在教学中做大胆尝试,不断揣摩,不断实践,不断完善,这才是我们教师该有的课改精神。因此创新一定要有所继承,没有继承的创新好比无源之水,其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

  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实践证明,凡是在教学上卓有建树的教师,无不具备自己的特色与个性。古诗教学更需要我们好好去钻研,好好去揣摩,如何在课堂上让自己的学生学有所获,这是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足以努力一生的目标,一根粉笔,两袖清风,一生追求,让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一个永不停止的“徒步者”吧!

  参考文献

  1 唐荣祥“.少教多学”模式在教育中的具体效果探析[J].中国教育,2006

  2 黄梦琪.古诗文教学新标准探析[J].江西教育,2008

  李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