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如何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 来源:教育研究
  • 关键字:小学生,好习惯,阅读
  • 发布时间:2015-10-16 15:16

  〔摘要〕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阅读教学,阅读的首要位置必须留给语文教学。所以在阅读这一教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注重教给孩子良好的阅读方法和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本文对关于小学生如何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 养成 阅读 好习惯 策略

  1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助他们选好读物

  阅读的前提是学生对书本的内容产生兴趣。读好书,才能好读书,一本好书是适合小学生年龄、符合他们知识水平的。只有适合小学生的读物才能让他们读进去,愿意去读,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使他们进入书的世界,体验读书带给他们的快乐感,进而爱上读书。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助他们选好读物。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帮助他们选择不同的读物。比如,对于6~8岁的学生,教师应推荐图文并茂、篇幅短小、趣闻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这一阶段的学生的社会交往比学前儿童广泛,语言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能有条不紊地把自己的想法或听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顶峰时期。教师可推荐《丁丁历险记》、《格林童话》等这类读物。对于8~10岁的学生,教师应推荐节奏感强、富有情节变化和富有趣味的读物。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大量的汉字,注意力也比较持久,教师可以推荐如《十万个为什么》、《大林和小林》等读物。10~12岁的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广泛,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法。这一阶段要推荐一些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经典著作等,如《百科知识全书》、《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等读物。

  2 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去读,只读不思考。这样的读书不会启迪学生的智慧。一边读一边思考,能够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读书带给学生灵感,学生要把这些灵感、心得体会用笔写下来,不断地去积累,不断地去实践,这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努力阅读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增强阅读的自信心,爱上阅读。

  3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

  过去的课上都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教师要多给学生课上自主阅读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课内时间必定有限,每位学生的需求不可能都得到满足,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机会。课外阅读不是强制性的,应该是学生自愿的,自主去读。教师不应该给学生压力,要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去读自己喜欢的文章。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读一些简单的适合他们的读物。学生读完了能感到快乐,感到放松,有所收获,这才是课外阅读的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享受阅读乐趣。比如,教师可在教室里建立一个读书角,在读书角里有学生专用的书架,有属于他们的图书,这些书必须是学生喜欢的、适应学生的读书能力的。教师要把阅读变成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要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4 通过奖励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一个具象思维模式,直观具体的奖励就是对他们大大的刺激,看到其他学生受到表扬,他们会羡慕,从而自己也想要受到这种表扬,也会朝着受表扬的方向努力,这种心理会促使他们努力地表现,努力读书。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班级阅读诺贝尔奖”,让学生把自己每天读的小故事、小文章、小短文记下来,以一周为期限,看看哪位学生读的故事多,就给哪位学生颁发一枚“班级阅读诺贝尔奖”章。这样能使学生通过努力阅读来获得这一荣誉。教师也可以通过名人故事、榜样来激励学生。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及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的学者等,无不是从大量阅读引起阅读兴趣,迁移为强烈的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读书中度过,他在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吃墨水”的故事;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语,无不激励着人们孜孜以求,刻苦功读。

  5 设计情景,理解作者思想

  有一句话说的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根据条件给学生设计真实的阅读背景,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更明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阅读课之前,都会用有限的条件去充分创设与阅读内容相似的情景,让学生身处其中并带着更浓的感情来阅读。如散文阅读可以配一首与之相符的轻音乐,古诗朗诵就可以让、陪上图画,议论文就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记叙文就让同学去排练简单的情景剧等。这样,以不同的形式来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反复阅读课文,既可以是一种欣赏,也可以让学生陶冶情操,悟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文芳.阅读,让课堂绽放光彩[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2 邓振英.通过文本细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06)

  李玉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