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信息时代下我国的教育现状与对策

  摘要:21世纪的今天,信息与传播技术飞跃发展,我们进入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继农业时代与工业时代以后的第三个时代——信息化时代。在新的信息时代下,我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我国教育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信息时代 教育现状 教育对策

  引言

  信息与传播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我国教育领域飞跃发展,是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内生力量,也是我国学习化时代实现的基本手段。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致力于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对信息时代下我国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教育现状

  中国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最早的主要是音频和视频技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化教育手段。随后,广播电视、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陆续产生,促使我国教育在教学的组织、学习方式等教育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的目标是“为迈向信息时代奠定坚实基础”,我国也随着新的战略方向努力前进。然而,我国的教育正处于信息化初级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

  1.教育领域高新技术的滞后性与不合理性

  21世纪,教育活动与培训活动已经成为发展的一种主要动力。在我国,信息时代下新技术的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的广度与深度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发面的条件较差,是人才向发达国家转移的原因。这种现象在我国较为明显,导致我国大量的专家、工程师、医生、科学家等高端技术人才大量外流。新信息技术在我国地域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政策支持和运行机制。此外,我国教育领域中的重硬件、投资轻,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设施、装备和媒体的有形技术与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理论、知识、设计、管理等的无形技术的严重的脱节。国家与地方所进行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时存在重复建设、数量庞杂、形式不规范、资源数据整合困难等现象。2.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水平较低

  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是一种对信息时代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指出:技术的进步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思维方向、知识量、想象力与技术应用能力的不平衡直接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力度与相关的信息知识与研究存在不足,直接导致了教师信息文化知识、教育信息化理念、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等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之相对应的学生对于技术的认识、理解、使用的技能也存在着普遍的不足,影响了发现、获取、评判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3.教育教学中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在中国,学校与教师绩效评估总是显的那么仓促与流于形式,这一形式是抑制信息化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在进行绩效评估的时候,我们很多的内容与形式是刻意的添加与整理过了,使得绩效评估失去了真实性,这样的绩效评估将会成为一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并且引起教育中的恶性现象循环,使得原本意义上的绩效评估变得苍白无力,甚至危害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机制体系。

  二、信息时代下我国教育发展的应对措施

  信息时代中,世界各国的发展极其不平衡,而新技术的发展差距是扩大这种不平衡的根本内因,而发展中国家想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抓住新时期信息教育的发展机遇。紧紧围绕以“信息化教育”为中心,把“教育改革”放在重要的位置,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时代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合理进行硬件与软件的搭配建设

  教育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了一个事实:新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新技术的发展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加大高新技术引进和研发力度,以及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强高新技术应用理论体系建设和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做到软硬件优化的搭配。要真正实现教学现代化,务必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高教学软件的质量,强化其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技术。

  2.强化教师培训与学生信息综合能力,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提高教师运用技术的能力,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常规化使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除了教师需要自身不断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外,学校还为相关学科教师定期开展现代技术培训,普及信息文化知识,贯彻教育信息化理念,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对远程教育特点与规律的学习与研究。教师与学生必须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通过信息的多样化形式,培养学生查找、评估、利用、传达和创造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能力,扩展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有效开发学生创新性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教师与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综合素质。

  3.建立学校与教师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

  绩效评估在北美已经日臻成熟,却是我国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我国,每一次的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总是成效甚微,而且总是招致教育学术界和高校以及时代的诟病。在教育界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学校与教师绩效评估的研究,完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使得专家、教师、时代人士与学生都能够丰富绩效评估的内容,破除绩效评估的形式化,实现绩效评估的真正意义。完善教育中的学校与教师的激励机制,提高我国教学工作者的自觉性与自信心,才能使我国教学工作者积极进行信息时代特征的教育。进一步强化教师个人教学考评、职务考核和在职培训与新教师岗前培训内容,结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与科研、教研成果来进行与其等同的教师职称评聘。学校教学评估与检查内容,应当结合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来评价合理的教育技术工作指标。

  三、总论

  信息技术与信息革命,带来了我国教育的彻底的变革。我国的信息化教育正在不断的前行。为了应对全球化下的信息技术革命,我国应当加大对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与实践,加快信息时代下教育的发展步伐,推动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

  陈安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