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转变观念 积极投身新课改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课改,历史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29 08:36
摘要:新课程改革推行中,成绩与困惑并存,有些教师积极探索,投身这股潮流中,推动新课改不断向深入方向发展,但也有很多教师难以适应。作为新课改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教学一线的历史老师们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为新课改添砖加瓦。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师 教学观念 教学行为
新课程改革开始推行已近10年,内蒙古自治区自2009年开始也已有5 个年头了,其间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但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与困惑。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是推动新课改的主要力量。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如何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呢?我认为关键的问题一是转变教学观念,二是改进教学行为。
一、转变教学观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科书编排顺序的变更,也不是简单的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其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适应新课改的根本前提。
首先,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新课改对教师的定位跟传统不同,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种定位要求教师得“放下身价”,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新课程之下,历史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一是人本意识,新课程把学生定位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教师就理所应当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目标,发展其能力,健全其人格。二是民主意识,即历史教师要创设民主的课程氛围,让学生发挥出主体地位的作用。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新课程所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因此历史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它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性学习,学生们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分工合作参与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承受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学习是学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几种学习方法都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死” 的书本知识转变为“活”的知识。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根据课程需要灵活安排教法,帮助学生逐步转变学习的观念。
第三,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术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历史研究同样在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通过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变革。因为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只停留在比较浅和窄的专业知识层面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的。
第四,教学中要渗透新的史学观点
历史课程改革紧随时代的步伐,教学也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要求。新课程历史教材的编排中体现了新的史学观点,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把这些史学观点渗透在课程之中,体现历史教学的时代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转变教学行为
课程改革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改变,即使教材做再大的改动,也不会有大的收获。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老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关键。
首先,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仅仅把传授课本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任务,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一种严厉的打击。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要害问题就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很多历史教师依然固守着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解决此问题,乃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很多老师不愿意转变观念,有的出于备课的省事考虑,也有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怀疑,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一节课下来,自己“爽”了,学生惨了。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师的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其次,课堂教学要更注重教学的过程
传统的历史教学都是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而且容易造成思维断层,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的质量。新课标之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上,让学生在学习中注意探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通过学习发现并掌握历史规律。
再次,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施教
师者,本来以“传道”为首要任务,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传道变成了传授知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应当使课堂生活化,教学中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为人的一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解决人类自身遇到的问题。学生只有不断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其思维品质才能得到不断提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步形成。
新课改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快乐成长,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课堂教学也应当把学生作为中心,通过灵活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民主的管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敢于质疑;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知识在智慧的碰撞中得到升华,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总体能力的目标。
第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传统的评价总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惟一尺度,这是不科学的。对学生的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成绩评价、参与评价、操作评价相配套,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成长。评价的功能要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分出层次。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路上,我们无法拒绝,无法避开,所以不能惧怕,更不能墨守成规,无所作为。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激情投入,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依据新课程标准,积极钻研新教材,钻研学生,创新教法,践行改革。只要我们按照教学规律去努力,去创新,就一定能为历史新课改添砖加瓦,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
[3]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
徐先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