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中学时代又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配合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在全国中学教学中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行动,课改的主题即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的“ 导、学” 机制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语文学科 素质教育 自学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如语音、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如思维、写作、演讲、交际等)的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加强思维能力培养,优化学生素质能力

  思维的种类有很多,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师落实素质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象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

  创造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如,让同学们用作文题目《“0”的联想》、《“0”的联想》等,多角度地去写作。语文老师还可以用《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勤能补拙与勤未必能补拙》等题目开展辩论赛、议论文写作等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一旦冲破习惯的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了初步培养。

  二、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教育专家曾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主张教师应当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仓库加以清点回顾,把可以解决面监问题的知识都抛出来继续思考,教师同时给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一观点的核心就是要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主动性得到发展。因此说,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培养中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过程中。所以在教学中应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即在教师引导下,参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能独立完成一点点的,就让他们独立完成一点点。避免所有的内容都当新知识讲,并在他们独立探求的过程中,辅之教师的点拔、讲评,同学之间的议论、交流,从而深化理解新知识,掌握学习规律,达到弄懂弄通的目的。

  精心编拟自学提纲。自学提纲是学生思维的指路灯,也是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时时抓住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按照知识的发生,发展脉络有计划地编拟自学提纲,起到思维的导向作用。例如,第三册语文《别了,司徒雷登》一课,我是这样编拟自学提纲的:“(1)文章题目蕴含怎样的象征意义?(2)司徒雷登与白皮书之间有何关系?(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作者怎样揭露美国政府的侵略政策实质的?(5)作者怎样对一部分知识分子进行说服教育的?(6)我们今天学习本文有何现实意义?”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认真看书,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把自己学懂的知识讲给同学听,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通过讨论达到了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提高学生素质

  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实际活动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这样的教学意识,能让全体学生动口、动手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

  三、通过设计作业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目前,我们语文界都在进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学已经把作业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但不可否认,语文作业中应试教育的影子仍时有出现,题型僵化,题面熟悉,学生只会照搬,不思创新,不仅激不起作业的兴趣,而且导致了学生思路的闭塞,阻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份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负担。”前不久召开的语文中考改革会议决定:今年语文中考重点读和写。我认为这一改革是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乐此不疲”,潜移默化地使思维品质得到培养,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那么,如何设置作业,才能在作业中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我认为,语文作业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深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要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质疑,在疑中深究,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2.挖掘教材,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颇具匠心的作业,必须靠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筛选、提炼教学重点,潜心设计教学环节,串连知识来设计,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作业时积极思维,敏捷迅速地“接通”知识点,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3.拓宽外延,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教师对作业的精心设计,还体现在“导”上,一道普通的作业题,经教师的精心指导,不仅拓宽其外延,而且使学生不受思维定势的约束,触类旁通地产生新的构想,新的观点,使思维得到变通。

  4.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知识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看得多、听得多,就能在思维的广阔性中得到反映。

  总之,在应试教育多年的影响下,我们难免落入陈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首先把自身锤炼成素质教育的高手,真正受益的才会是学生。

  贝雀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