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顽童的“顽”——爱心化春雨 慧心育顽童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少年儿童都具有玩性和调皮性,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转变少年儿童的顽性,是我们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我认为顽童的顽不是顽固不化,不可以转变的。只要采用科学、切实可行的方法,用爱心、慧心去关心、教育、引导孩子,他们的顽性就可以改变。

  关键词:爱心 真心 善心 慧心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一名小学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他们的一生。新时代的少年儿童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学习和模仿而形成的,儿童时期是个性发展的奠基时期。家长、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模仿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少年儿童顽皮性的形成是与他们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形成的。

  现在的少年儿童都具有玩性和调皮性,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顽童的顽,并不是顽石,并不是顽固不化,假如我们老师有点石成金之手,用我们的勇气、爱心和智慧,去引导,去教育,去转化孩子,孩子会有所转变的。有些老师对顽皮的小学生实施夏天在太阳底下晒,冬天在寒风中冻,还有的打手心、罚站教室外、下蹲、学青蛙跳,做俯卧撑等方式变相的体罚学生,给学生造成身心的伤害,甚至对学生下了判决书:孺子不可教,无药可救。一棒子打死。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应该坚信: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缺少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只要用我们真诚的爱心去感化,用我们的真心去打动,用我们的热情去指导,用我们的善心去关爱孩子们,会能打开孩子们的智慧之门,学生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会有转变的“不信东风唤不回”。

  下面我举一个我们班级的案例:今年上五年级的男生刘晓阳,主要表现性格倔强,固执、顽皮好动、搞恶作剧。在学校里打架闹事是常事,还经常偷钱买小吃和零食,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学习缺乏主动性,上课时不专心听讲,好搞小动作;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经调查该同学,是独生子,从小在爷爷奶奶及父母的共同关心和呵护下长大,由于家长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一下,谁也不能说一句,养成了顽皮任性的性格和歪曲的心理素质。有一次,下课后他跟在老师后面唱:“阿哥,阿哥向前走,小弟我的泪在流……”。引起了学生们的哄笑,而他却露出得意的笑容。而我却没有训他,我微笑着说“晓阳歌唱得不错,老师真想跟你学学,跟你一起唱,但是要想得到别人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我以幽默和微笑化暴风骤雨为和风细雨,以真诚拨动孩子的心灵,打开了尴尬的局面,开通了与他交流的渠道,使他感受到老师浓浓的人情味和深厚的人格魅力。

  通过以上案例我以为,要想转变少年儿童的调皮和顽皮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以爱心去爱护和呵护学生、尊重学生,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维护学生的尊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做孩子知心的朋友,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会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就会对老师信赖,自然就“亲其师,信其道”了。

  其次,关心和深入的了解学生,多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和交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的许多生活习惯都是在家长的影响下形成的,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让家长尽到做父母的责任,给孩子做一个好的表率,让孩子学会尊重人,关心他人,关爱他人,不要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不要因为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的一生。

  再次,严格、全面的要求学生,正确、科学的评价学生,及时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心理特点去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的多方面兴趣,让孩子在玩中快乐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公德,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教育和校纪、班纪、文明礼貌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最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学习习惯,学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关爱家长,尊重长辈的好习惯;做一个心理健康,快乐成长的好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远大理想。

  对少年儿童实施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构建和谐的校园,和谐的社会,让孩子愉快的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享受一种幸福完美的新教育生活而具有新时代的意义。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之花,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纯真善良的心,对美好的生活充满神奇的幻想,我们应及时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孩子们需要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优美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学习,给孩子创造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愉快的学习,快乐的生活,放飞理想,幸福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家有顽童》作者:(美)文森特·莫那斯特拉

  [2]《教育心理学》作者:潘菽

  [3]《德育教育》作者:张玉琴

  巩寿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