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在高中英语多义实词教学中的应用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隐喻,隐喻思维,多义实词,认知功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28 15:59
摘要: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进入高中后英语学习者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熟词有了生义,从而对词汇望而却步,而隐喻教学方式的运用,有助于学习者对多义词的理解。下文拟从隐喻的认知功能出发.探讨隐喻在高中英语多义实词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隐喻 隐喻思维 多义实词 认知功能
引言
英语词汇中多义词十分常见,往往越常用的词,词义越多,如英语中heavy,hold,face等。由于词汇的习得需要丰富的语境,多个词义意味着学习者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习得,其难点显而易见。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所具有的强大认知功能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拟探讨认知隐喻与多义实词之间的关系, 运用认知隐喻理论于多义实词教学使得英语学习者在有意义的语境中习得词汇并获得和提高其词汇能力。
一、多义词习得现状分析
多义词的习得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一直是个难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发现学习者倾向于使用词语的基本义,回避使用引申义。国内学者,如曹巧珍(2010) 发现,教师在处理多义词时,往往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将某词常见解释一次性罗列给学习者,其众多义项多无主次规律可循,二是讲解某词时遇到一个义项讲解一个。这两种做法均有不合理之处, 前者加重了学习者的记忆负担, 后者显得零散。张绍全(2009) 指出我国英语传统的词汇教学,要么死记硬背各个义项,要么让学习者根据语境猜测义项。虽然猜测词义法好于死记硬背,但对于学习者而言,由于词汇掌握少文章阅读量小,猜测法成功率低且费时,词汇习得效率低下。随着认知语义学的发展,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运用认知语言学,采取隐喻法教学,分析多义词基本义项与引申义项之间的认知理据,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多义词。
二、多义词的认知解释
1.词汇的意义
根据Rosch(1978)原理范畴理论,一个多义词就是一个由这个词的各个义项所组成的范畴,也就是说英语词汇含有两种意义: 一种是词的本义, 即该词最基本的核心义项,即核心意义,另一种是其引申意义,则是由该词核心意义不断拓展形成的。因此理解多义词意义首先应确定多义词的核心义项。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确定核心意义的方法有三种:经验法,统计法,和扩展法。其中经验法指人们在谈及某词最先想到的意义,统计法即多义词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义,扩展法是指可以扩展其他意义的充当基础的意义。
2.隐喻与多义词
传统的隐喻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然而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 人们开始发现隐喻不单单是语言词语层面的现象, 从Richards(1936)开始,隐喻被认为是思想之间的交流(intercourse),语言中的隐喻被认为是派生的(derivative)。隐喻研究者们认为英语词汇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许多我们熟悉的词汇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些新意义的产生许多都是通过隐喻来完成的。运用隐喻思维于词汇教学中可以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直观生动起来,而隐喻本身丰富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还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三、隐喻的运用
理解英语隐喻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这种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找出隐喻里两个意象( 即找出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第二步: 通过恰当地比较意象, 推导出两者的最重要的相同点。第三步: 按照上述相同点来判断隐喻的意义`
下面转引Taylor(1989/1995/2003)对于多义词climb的意义的分析探讨隐喻对于词义引申的方法:
(1)The boy climbed the tree.
(2)The locomotive climbed the mountainside.
(3)The plane climbed to 30,000feet.
(4)The temperature climbed into the 90s.
(5)We climbed along the cliff edge.
(6)John climbed out of his clothes.
根据Taylor,例1中climb含有以下意义“人体与树接触,从低到高,使用四肢,相当费劲。”此意义是climb最为常见的意义,因此是climb的本义或核心义项。例2中火车爬山与男孩爬树有相似性:火车车轮与轨道接触,由低到高,速度不会很快也可以说费劲。例1与例2可以明显的找出隐喻的两个意象。而例3中只有“向上”,“费劲”的意义。例4中包含了“向上”的意义,还可由“费劲”这一意义引申出“逐渐变慢”的含义。而例5和例6中已经不含有向上的意义,主要含有“费劲”,“慢”这层意义了。在Taylor看来这些义项是通过意义链由义项引申义项2在到义项3直到义项6,形成链条式关系,如果不给学习者指出之间的联系光靠记忆学习者很难掌握后3种义项的意义。
再如Langacker(1988)分析了ring作为名词的各义项:
(1)circular object圆形物体
(2)circular entity圆形实体
(3)circular mark圆形记号
(4)circular piece of jewelry圆形首饰
(5)arena圆形竞技场
(6)group of people operating together团伙,帮派根据Langacker的分析我们可以用扩展法发现义项1是其他义项的基础,是核心义项,义项2—5均与义项1有高度的相似性,义项6是特定人群组织成的小团体小圈子,与义项1之间在感知上具有相似性。
四、结语
因此在讲解多义词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运用隐喻,经过分析后学习者可以通过类比建立引申义与核心义项之间相似性的联系,从而形成以核心义项为中心的意义网络,这一过程的训练可以明显加强学习者对于多义词的记忆与提取,并且可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文秋芳等.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A].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束定芳.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和方向[A].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OO4.
[3]王寅.隐喻认知理论的新发展——语言体验性论文之六:从神经学角度论证隐喻和语言的体验[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