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式动态评估与学困生

  摘要:本文介绍了动态评估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动态评估的两种模式。进而分析了介入式动态评估和互动式动态评估的特点及其优缺点;并从介入式动态评估的角度阐述了促进学困生进步的可行性。

  关键词:动态评估 介入式动态评估 学困生

  一、引言

  能力的培养和测评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而传统的评估(静态评估) 将教学与评估分离开来,使得教学成为了评估的手段,以至于培养的学生都处于高分低能的状态;同时传统的评估只重视评价学生目前已达到的水平,偏重于学习结果的评价,且以评价者为中心;这与现今“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能力培养和学生发展”等新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使得传统的、只重视反映学习结果的静态评估的弊端日益凸显。因此,研究者开始尝试寻找新的评估方法;动态评估应运而生。

  二、动态评估

  1.动态评估的理论基础

  动态评估的理论基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即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学习的结果,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内化结果,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维果斯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介(mediation)、最近发展区(ZPD)、支架等的概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他人的(成人或能力高的同伴) 引导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他指出他人的帮助就可以称作是中介,儿童在中介的帮助下能够做到什么,将来就能独立完成什么;它评估的不是儿童现有的发现水平,而是预测了儿童未来的发展。

  2.动态评估的模式

  Lantolf和Poehner(2004)认为,动态评估的模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介入式(interventionist) 和交互式(interactionist)。在干预模式中,帮助的形式是标注化的。它关注评价的量化标准:学习的速度指数和学习者迅速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所需要的帮助的量。而在互动模式中,帮助出现在评价者和学习者的互动过程中。互动式动态评估强调如何帮助学习者自己铺设新的轨道,从而通向一个又一个规划好的车站;它与强调量化的介入式动态评估不同,交互式动态评估更侧重对学生心理潜能发展的质性评价。由此可见,互动式动态评估跟接近与维果斯基的思想,强调互动和中介干预的重要性。

  3.两种模式的优缺点

  介入式动态评估则专注于帮助个人在学习上变得更加高效,因此保留了“一些较为传统的‘静态’评估的心理测量属性”。在实际评估活动中,具体选择哪种动态评估方法,要取决于评估的目标和实施环境。因为交互式动态评估方法劳动量更大、耗时更多,在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的课堂环境下可能更加有用,而面对学生人数较多的群体,介入式动态评估范式似乎更为合适。选择的代价是在获得效率的同时,会失去获得心理过程的独特的信息的机会,因为这些宝贵的信息只有通过与个体的互动才能得到。综上,针对我国大班课堂的现状和大多数教师对动态评估知识的欠缺,运用与传统评估接近的介入式动态评估更具合理性。

  三、介入式动态评估与学困生

  1.学困生的概念

  “学习困难”对于界定学困生和确定学困生的特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将学习困难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本研究所用的学习困难概念指狭义的含义。

  所谓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学生。而且学困生是目前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当前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所以,我想从介入式动态评估的角度尝试促进学困生进步的问题。

  2.介入式动态评估应用转化学困生的可行性

  介入式动态评估的可行性是由它的目标决定的。它通过教学和干预等把个体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结合起来,考察个体的未来发展水平或学习潜能。它的目标主要在于评估、干预和改变即通过评估以及中介干预,最终促进转变,学会迁移。而且介入式动态评估对每个人的未来都很看好。它认为无论任何人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此,介入式动态评估可以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介入式动态评估的可行性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首先,它面向的是大班的人群,适合我们大班授课的现状而且它还保留了“一些较为传统的‘静态’评估的心理测量属性”,便于对动态评估不太了解的老师进行操作。其次,它是过程性评价,不同于终结评估,它在乎的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而非现有的发展水平;再次,它不但注重教师的干预也重视同伴的干预;在学习过程中,同伴采用积极的干预,以弥补教师干预的不足和没有涉及的方面,加大干预的力度和范围,促使学困生发生转变。最后,评估中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找出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和阻碍因素,促使学困生成功地学习。

  介入式动态评估的可行性是由它的评估方法决定的。介入式动态评估中典型的三明治式评估方法:主要采用前测——干预——后测的方式进行。前测包括一个静态测验和一个动态评估。静态测验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即他们现在知道什么。动态评估的目的在于揭示个体的ZPD以及探究个体的认知机能的强项和弱项即阻碍学困生进步的原因:知识、心理、还是学习策略。前测为下个阶段的教学干预打好基础。根据前测得出的结论,在之后的教学干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成因教师给出不同的干预,而干预的范围要控制在最近发展区内。例如;知识方面的原因,就严格要求,并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心理方面,因为长期被给予学困生的帽子,自我效能感比较低,那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孩子一些鼓励,增强自我效能感并促进学困生元认知的发展。元认知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是优差生形成的主要差异。因此通过教师中介的干预对学困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达到学生“要学”和“会学”的目标。在学习策略方面,针对具体问题给予不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训练,使其能够熟练的进行运用并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策略。最后,通过后测,后测要与前测的难易程度相当,了解经过教学干预后,学困生的进步程度。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讲述了动态评估的理论基础,但是,本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只是理论的讲述,以及可行性研究,并未进行实验,给出一定的数据支持。比如;在教学干预阶段,心理层面、知识层面、学习策略层面那个在学困生的学习进步中所占比重最多,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以及如何才能正确的把握最近发展区,并使教学干预始终处于那个区域等。

  参考文献

  [1]韩宝成.动态评价理论、模式及其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6):452-458.

  [2]张艳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李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