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予渔——浅析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 关键字:教育理念,教学氛围,环境与媒体,教学评价
  • 发布时间:2015-04-29 09:49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非常普遍的教育现状是: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实际情况是学生虽然求知欲很强,也刻苦努力,长久以往也变成接受知识的机器,而且学习成绩的提高往往很不理想。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有鱼吃是目的,会钓鱼是手段。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本人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及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和深刻感悟。

  关键词:教育理念 教学氛围 环境与媒体 教学评价 学习习惯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更是多化交流合作的时代。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已经成现代化时代公民生存、求知和发展的基本技能之一。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快,往往出现在校学习的知识无论是在宽度还是广度上都不能满足学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需求。要让学生能在一生中并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并适应信息化、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学校教育就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化英语教育教学改革

  1.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一些教育学家指出: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则失去了依托和活力。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课堂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素质教育则认为:外语是实践性强的一门学科。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任务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2.改变观念,让学生“演主角”

  学生是一个个有感情、有智慧、有个性、有人格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每个人的未来是多无的、多极的、我们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他们束缚在同一马车上,向着同一方向同步前进;而要尊重学习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要求。致力于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寻找学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正如语言学家亚力山大所言:“老师只能是一名推动者。我们不能教会任何学生任何事情。因为学生并不只是一只我们可以用知识和智慧装满的玻璃杯。我们应该是尽我们所能的去推动,激励学生了。”

  二、注重情感教育,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音响,要使孩子同我讲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因此,教师不再是课堂上发号施令的权威者。要树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我们应该改变教师一如既往过于严肃冷冰冰的面孔上课。我们教师应重视感情投资———尊重、关爱和信任学生,把微笑,关爱带进课堂。把表扬、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参与带进课堂,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悟好、交流好、体验好,让心灵的体验自由流淌。那么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效果。

  三、为学生培养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备营造英语教学环境

  1.组织教学英语化、情景化,创设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

  教育教学这实践证明:环境造就人。“第一语言环境”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学生缺乏真实的英语环境,教师应利用好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创设“仿真”的语言实践环境,营造英语学习氛围。一是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坚持用英语授课。二是充分利用投影人仪、录相机、电视机、教学挂图等设备,创设情景化的语言环境。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如唱英文歌、英语朗诵、口语竞赛、英语小报、报刊选读、英语作文竞赛等。四是增设选修课,如名著欣赏、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讲座、短剧排演等。

  2.巧妙创设预习作业,引导学生有效预习,养成良好自学习惯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可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智力水平,设定一定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这样能刺激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并获得知识。所以在设立预习作业时,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对于初学者问题不可以设置的太难,但还要使学生有探索的价值和空间。

  四、构建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与反思,促进教学相长

  教学评价具有反馈、调节和激励的功能,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其目的在于师生共同教与学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矫正,以顺利完成阶段性的教学任务;以便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因此,要转变教育与评价观念。改变过去“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和“一考定终生”的做法。在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内容、方式、方法过程中,要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扩大评价的内涵和范围;既重阶段性、终结性评价,又重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形成集民主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于一体的新型评价体系。

  总之,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多次的各级各类培训,我深深体会到:在信息化、知识化和学习的社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远比教给他们单纯的知识重要得多。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们应深入领悟新课标精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放手发动学生,真正达到“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ll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him how to fish and you’ll feed him for a lifetime.”的最佳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包天仁与四位一体教学法》,国际文化出版社,蒋树业,2003.8

  [3]《教师职业道德》,四川教育出版社,王可植,2000.6

  [4]《外语主体化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倪健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