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之初探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阅读前--热身激趣、阅读中——分析讨论、阅读后——综合运用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旨在探讨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在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关键词:语文阅读 热身激趣 分析讨论 综合运用 情感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应重视学生在参与体验、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因此,笔者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茉莉花》从阅读前——热身激趣、阅读中——分析讨论、阅读后——综合运用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旨在探讨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在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一、阅读前——热身激趣

  夸美纽斯说:“铁匠在打铁之前,必须先把铁烧热。”阅读前的基本任务就是进行热身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求知欲,为阅读中活动的真正展开奠定基础。

  1.情境创设,激发阅读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从而打开学生心扉,拨动学生情感琴弦。因此,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在执教《爱如茉莉》时,阅读前播放歌曲《茉莉花》,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温馨的课堂气氛中,一起伴随着茉莉花淡淡的清香走进课堂。此情此境是融入了情感的意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奠定了课文的情感基调。

  2.自主学习,认读整体感知

  紧接着,学生自主学习,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进行整体感知。笔者在执教《爱如茉莉》时,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包括(1)认读字词。认识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训练学生利用工具书识字解词,不断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读全文。学生读通句子,指读全文。(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和形式。(4)圈划质疑。圈出不懂得句子,对理解不了的内容进行质疑提问。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已经由感知向理解知识发展过渡。

  二、阅读中——分析讨论

  注重情感体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阅读中,学生在进行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情感体验。

  1.课堂提问,把握情感主线

  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状态,易于把握文章情感主线。笔者在这一环节,根据同学们的提问,整理为以下几个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听了妈妈的回答,“我”为什么没有笑出声来?3.文中有几处描写茉莉花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感受茉莉花洁白纯净、芳香怡人的特点。4.茉莉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用哪些词概括呢?这几个问题抓住“茉莉花”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感受茉莉花的特点,为学习下文做铺垫。学生努力思考,回答问题,把握课文情感主线,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小组学习,加强交流合作

  这一小节活动采用小组学习,加强交流与合作。先让小组成员自己品读感悟爱,关注细节,品味语言。接着,小组交流自读体会,教师点拨指导。

  如,理解“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这句话。有的同学理解到了描写阳光用了一个“探”字,用得很妙,把阳光拟人化了,不忍心去打扰他们,让父母好好休息。有的同学说,不仅是“探”字用得妙,“悄悄地”“轻轻柔柔地”更加写出了阳光的“小心翼翼”。还有的同学说,“笼罩”用得也很好,写出了阳光在播撒着爱。在小组的交流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对文章进行了深入地理解。最后笔者进行小组点拨指导,“阳光有了人的感情,就如他们的女儿一样,不愿破坏这样的画面”。

  3.成果展示,评价促进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完以后,各个小组把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品析,最后分小组进行成果汇报展示。根据课堂评价标准,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思考创新、参与合作、语言交流等方面,采用教师评价、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个小组及成员进行评价。既关注评价内容的多样性,也关注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高了学生自主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阅读后——综合运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因此,在阅读后环节中,致力于语言的综合运用。

  1.课堂总结,深入理解全文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你对这句话如何进行理解?作者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要重复说“爱如茉莉”?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笔者通过提问,进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再次深入理解全文,点明主旨。再次播放《茉莉花》音乐,让同学们一起吟诵《爱,是什么?》一首小诗:爱,是妈妈虚弱却不忘再三嘱咐的身影;爱,是妈妈生病时,爸爸那紧握的大手。学生继续接着补充,爱,是……

  2.课外实践,情感再次升华

  课后,让学生在家多做家务,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在父母的生日时,为送一份生日礼物,懂得爱与孝敬。多读关于《爱》的主题的文章和书籍,写一些诗歌、故事、读后感等歌颂人间关于爱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主题。课外实践中把体验情感与运用语言有机融合,情感再次升华,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通过语文阅读课的学习,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人生的哲理、做人的道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3]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李明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索[J].《教师》.2010.(17)

  [5]潘小梅.充分发挥小学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的作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5)

  赵海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