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 关键字: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技能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 发布时间:2015-04-29 13:06

  摘要: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石,本文以内蒙古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初步探索为例,初步构建“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技能推进”的深度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最终达到校企合作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工学交替 分段培养 技能推进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校企合作是指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和以用人为目的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签订订单协议,并在教学资源、师资、技术指导等方面通力合作,完成培养人、用人的利益共赢。而“工学交替”就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特点,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交替在学校和企业(校内和校外)进行针对性的、目标性的教学,也可以理解为压缩理论性教学,模拟工厂情境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使理论和实践(或教学和生产)交替进行。为此需重构课程体系,将“分段培养”的过程和目标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的技能逐步推进。以此初步构建出“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技能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国内外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主要形式

  校企合作研究和实践国外起步较早。1871年德国宪法将职业技术教育定为义务教育。1900年德国让企业参与职业培训,承担培训的主要责任,这样的企业和职业学校互相合作、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模式。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的主要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合作办学形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典型代表。

  2.学校主导、企业支持形式。英国‘三明治’教育和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属于这种形式。

  3.企业与学校合股办学形式。这是发达国家扩大职业学校自主权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果。

  4.企业独立办职业学校。20世纪中后期崛起的日本、韩国都有鼓励企业创办学校的政策出台。

  三、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内容繁杂,抽象难懂,传统的理论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乏味,不仅理解起来不易,还造成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致使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岗位无所适从,企业也招聘不到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要结合地区特色、行业企业需求、专业特点,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在细处实处,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企业的目的。

  1.重构课程体系,分段实习贯穿人才培养全阶段。

  通过对我院合作企业庆华集团的岗位需求调研,摸清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订单培养的就业岗位群,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座谈,确立各岗位对应所需能力及素质要求。根据订单培养岗位需求,重构适合各个岗位需求和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同时,对照专业课程体系,将企业实习分段式渗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一阶段的实习在校内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暑期专业实践熟悉企业文化;第二阶段的实习在校内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训的基础上通过到企业轮岗实习培养职业意识;第三阶段的实习在校内高级职业技能证书考取基础上到企业顶岗、确定职业方向。

  2.实施企业讲师团制度,促进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职业教育,其师资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组成。然而,目前在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上普遍存在着盲目性、随机性、积极性不高以及针对性欠缺等不足之处,所聘任的兼职教师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不能与现有的专任教师团队有机结合。“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技能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企业讲师团制度。即由企业根据教学需要选出的一批素质高、技能强、形象好、的企业一线操作技师、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等组成企业讲师团,与校内转让教师团队共同组成专业教学团队。讲师团成员要求至少应有企业中级或以上职称,从事本行业工作至少5年以上;同时,为了鼓励企业员工参与到讲师团中,企业将讲师团成员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其正常工作薪酬,以此有效促进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3.课程教材二次开发,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由于企业生产技术革新,企业很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内容都在改变,而教材往往具有一定滞后性,滞后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变。因此,为了更好地践行“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技能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对教材“二次开发”,实现与企业的课程开发,将企业革新的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很好的融入到了新开发教材中,真正做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提升培养质量,使教学内容能与时俱进。

  4.实行分阶段、多元化学生学业评价方法

  由“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技能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特性决定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也应当是分阶段、多元化的。按照企业岗位需求,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校企共同修订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方式等进行明确,再经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确定。

  校企共评专业课程,注重过程考核。对于基础课的评价主要由学校评价,强化专业课程考核。专业课程由校企共定共评,过程考核占60%,注重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以及技能考核。任课老师依据能力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即对技能、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执行实训场所制度规范、与他人合作情况等方面内容进行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以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提交工单和分析报告、成果演示等方式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四、结束语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内蒙古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刚刚成立,在由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转型的过程中,继续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尤其要紧紧抓住学院与中国集团深度合作的契机,结合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工业企业发展特色、技能人才需模式和岗位用工需求,探索适合本地区行业企业的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院服务当地经济社会、赢得社会认可、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后盾。

  代海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