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式”课改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摘要:课改一直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实践活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始终在探索、研究,究竟什么形式是最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一直在探索。

  关键词:课改 合作学习 学生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我们小学教师经常热议和实践的话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也始终在课改的浪潮中摸索,现结合我自己的工作的一些经历总结出来,和教学同仁做以探讨。

  课堂中的讨论这一学习方式已被教学工作者普遍所认可和采纳。我在班级中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同,从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按照“分层搭配”的原则分成九个小组,每小组人数是4人。桌对桌,面对面,以便于学生分组、交流、合作。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学生在班级中的学习小组由班主任协同科任老师统一安排,固定人员,好差结合,做到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在培养学生大胆发言、板书个人见解方面,我更是想尽千方百计给与他们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各不相同的鼓励,这都较好地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树立自信心。

  新课改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里真理的垄断者、是非的仲裁者,更不是一锤定音的“最高指示”者。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讨论、争论,甚至相互学习,既能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关爱,感受到贴心的激励,又易于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师融入学生群中,很难听到老师的声音,老师只是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关键时刻出现。这些做法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体性,真正做到了学为主体。这些也都有利的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真正是“我要学。”我想他们离开了这所学校,不管在哪里学习,他们也都知道自己今后怎样学习,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课堂采用“小组长负责制”,由学生替代教师组织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知识点以及解疑、评价,甚至课堂板书也全由学生完成。课堂充分激活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积极的能动性。

  取消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名学生的统一要求和统一标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样都拥有发言权,都能得到锻炼机会。比如古诗文课,有的把几篇有相通或相关的课文综合起来,利用一节课预习,几节课展示。展示的形式更是不拘一格,读课文、说感悟、演情景、搞制作、画、唱等等,让我感叹学生的潜力真是不可估量。我想,正是有老师灵活的教,才有了学生灵活的学,学生的潜力也才能得以挖掘。同学们发言,没有一个嬉笑打闹的,都真正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人,抢着发言。没有发言机会的就坐在那里认真倾听。

  鼓励学生巧妙利用自己的学习资料,听老师讲授时,这些孩子学习格外自觉,学习资料虽然不多,有的还是借来的,但都能充分利用起来。资料上写的内容都是从别人的资料上记录下来的。小组中互相交流使用,大大提高了使用的效率,扩大了信息量。

  学生们的预习笔记,一种颜色写预习目标或需要解决的问题(知识点),一种颜色写答案。这节课我要学习什么、了解、掌握哪些知识点,学生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却都心中有数。遇到的问题先自己去解决,解决不了的找小组长。小组中解决不了的再写在黑板上,全体想办法或老师来解决。作业看似是一种巩固性手段,其实质是传统教学模式下“教”的延续,严重制约着学生课堂的自主性、自觉性。改作业为增设预习笔记,让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体会,让学生把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养成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会、学好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又因通过搜集信息、整理重组这样的过程,更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为展示课做准备。

  双色纠错本,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置的,遇到有疑难的问题,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记录整理,这些问题一般要在课堂上完成。解惑的方式有多种,比如是自己进一步探索中发现的,有时是借助同学完成的,也有时是直接请求教师的帮助。

  因为40分钟的课程基本上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的,对学生学习的成果,一种是当堂反馈,由学生出题来进行当堂测查,或者教师出题。一种是专门的反馈课,反馈课由学生自己出题目、总结归纳。

  一般情况都会采用第一种形式。

  课改的模式多种多样,我总结的只是多年实践的结果,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将和学生共同探索,帮助他们更加善学、乐学。

  卢晓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