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合作操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习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方法,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怎样才能培养好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时机呢?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1、小组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般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2、小组合作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开放性练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3、小组合作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小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尤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进步时,教师应及时对其激励性评价。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
1、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小组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2、小组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
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小组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的疑点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4、小组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激发人人发言的主体意识。
5、小组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总之,以上几种教学方法能很好的促进了小学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其主体地位,使学生从“乐学”到“要学”,从“要学”到“会学”,最终达到会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能让教师以最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学生对数学小组学习产生兴趣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慢慢的积累和影响,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小组合作兴趣,那么学生会对学好数学产生很强的自信心,会不懈的学习数学知识,甚至会在数学中做出一些力所能及贡献。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3]高永芳.《让学生成为小组合作的主人》.《小学数学教师》2004年第9期.
杨乃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