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减负”而“不减质”

  摘要:为学生减负的呼声从未停止,正确而科学地剖析“减负”的内涵才能使“减负”不至于只停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课堂上。农村初中学校语文课堂如何才能做到既“减负”而又不“不减质”呢?这是农村初中学校语文老师积极探讨和渴望解决的问题,本文个人的体会浅谈一下这个问题。

  关键词:浅谈 语文课堂 减负 不减质

  为学生减负的呼声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几十年里从未停止,我国政府建国以来先后出台了各类减负政策文件达30多本。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人是不争的事实。诸如作业多,考试多,每天上课时间过多而睡眠过少,体育活动少,社会实践少等等。这样就限制了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和多样性发展的可能性。过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信心受到破坏,影响了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合理确立。

  那么,什么是课业负担呢?它应该是指学生在课业应达成的任务和因此承受的生理心理和经济方面的压力。课业负担是个性化的,是学生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因学情而异的,学情又是因人而异的,人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说负担的轻重是相对的。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学校学习过程产生的,一个是父母为了某种目的而另外增加的。又因为农村学校的学生与城市学校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不同的,城市的文明度、家长的文化素养、家庭的经济条件都较农村好,且农村孩子过半都是留守儿童,他们被隔代监护、监督,加上农村传统成才观念和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使得他们学习兴趣不浓,使得他们学习动力不足,所以城市与农村相比,同样的课业在农村孩子看来觉得负担比城市孩子重些,加之语文学科由于它的工具性特点而显示的面广、量大、系统性远不及其它学科等的特点,决定了其学习任务远远大于学习其他学科,而一般的社会生活对于掌握它的要求又不及掌握其他学科的要求那样高,而导致农村孩子学习语文的热情不是很高,不少农村学校学生觉得语文课业负担很重,厌弃学习语文的情况非常严重,因此这里主要谈谈农村初中学校语文课堂“减负”而“不减质”方面的一些拙见。农村初中学校语文课堂如何才能做到既“减负”而又不“不减质”呢?

  首先,谈谈语文老师自身的建设问题。要作一名好的语文老师才能受学生的敬佩、爱戴和亲近,而好的语文老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能说会道、能写会画、能品会赏,诸如字正腔圆的朗读功夫、近似书法的板书功夫、简笔画的功夫、会写下水作文的功夫等等。好的语文老师是热爱语文学习和阅读的,要求学生作的,自己要会作,要先作,要起好示范作用。好的语文老师还必须有一颗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学生。好的语文老师心理还要有一座天平,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学生,霍华德.加德纳说过:“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特点,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而且不同智能特点的人其学习方法可能也是不同的。”从生理学讲,霍华德.加德纳也说过“每个人大脑结构不尽相同,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也不尽相同”,怎能用同一个模子去套用所有学生呢?也因此要用科学的发展的观点去对学生进行评价。只要正确的引导和挖掘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正如拿破仑所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废物,只不过没有放对位置”。好的语文老师还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慧眼,要让每个学生有品味成功的快乐的机会。好的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定好角色位置,既当老师,也当朋友,而且是诤友,要善于跟学生拉家常、攀谈,来捕捉学生心灵轨迹、掌握学生心理动向并因势利导和因材施教。只有这样的好的语文老师才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和亲近,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也只有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负担才会减轻,而心理负担才会减轻了才会乐学善思,才不会叫苦连天。

  第二,语文课堂上,老师要做到常思“三度”,即课堂学生的兴趣度、参与度、接受度。课堂上老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并想方设法保持其兴趣,那就是要努力寻求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课堂的现代气息,尽可能让讲故事、演课本剧、演讲、辩论、比赛等活动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得到乐趣,课堂上要改“一言堂”模式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模式,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克服精英教育思想,让所有学生能分层次地参与一些他们感兴趣或容易成功的语言学习活动,这样让语文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就会有学习的轻生感。老师在备课时,除了备课标和教材,还必须备学情,要关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并加大学情反馈力度,不能只注重结果,而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也就是说要考虑课堂中学生的接受度。

  第三、语文课堂在处理作业练习时应当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旨在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但是“练”应当是灵活的,多形式的。笔者认为练中减负不减质的方法是:一就练习形式看,能在课上练的不放在课下练,能在校内练的不带回家练,口头上能完成的不用笔练,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或小组互动能完成的老师坚决放手,决不能越俎代庖;二就练习内容看,练习作业要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不作机械的反复冗杂的练习,课本知识和课本外知识要有机结合进行练习;三就练习要求看,要分层次要求、定量,要遵循“吃得饱,化的了”的原则,即优等生有事可做有题可练,弱差生要能完成得了。总之,正如《四川教育》编辑部赵敏的《作业,该把什么留给学生》一文所说,“布置作业练习要克服‘以知识为中心’的单一知识技能巩固与完善以及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培养的传统作业观,应跟多的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而不仅是老师自身教学进度来考虑,设计作业时也可以更加艺术化,整合多种资源,兼顾作业的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等多种特征,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索获得新知的机会,体验到攻克难题豁然开朗的成功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各有所得各有其乐。

  综上所述,正确而科学地解析“减负”的内涵才能使“减负”不至于只停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课堂上。在处理语文课堂教学的“减负”而“不减质”的关系时,由于其学科的特性而显得较为困难,尤其是农村初中由于其所处的各种环境的特殊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减负”而“不减质”的问题的探讨和解决的意义就更显其重要性了。农村初中语文老师应加强自身的的素质的修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三度”的思考和处理,在布置和处理作业练习应注意克服传统作业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减负”而“不减质”目的。

  何长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