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美:地名就是密码 三夜两天穿越的溶洞和鸳鸯河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坝美,溶洞,鸳鸯河,村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12 17:36
坝美凭借其神奇的地势,在1000年里都不曾被外界打搅。人们即使按照地图的索引找到坝美的精确位置,看到的也只是一座巨大的空山。
坝美人利用本身的地名当作密码,像外界透露出进入村寨的秘密之路。
“鸳鸯河”在世俗的影响下,被迫分隔成了“男河”与“女河”,来此的男女绝不能“越”雷池一步。
大约在1200年前,一支属于壮族沙人系(古时汉族对这个族系的特定称呼)的先民,为躲避战乱从广东跋山涉水逃到云南,他们在云南文山州广南县的苍莽大山中,偶然找到了一个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都与世隔绝的秘境。这支先民从此封闭在这个秘境中代代繁衍下去,并给这个地方取名为“坝美”。而坝美也的确如这支先民所愿,凭借其神奇的地势,在此后的1000年里都不曾被外界打搅。一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末,坝美依然是传说中只闻其名不见其踪的神秘之地。寻找坝美的人们,即使按照地图的索引找到它的精确位置,出现在眼前的也只是一座巨大的空山。神秘的坝美,究竟被大自然藏在了哪里?
今天,随着游人越来越多的到来,通向坝美的路终于大白于天下--那就是被深藏在山体中的两个喀斯特溶洞。这两个溶洞分别从东西方向打开了通向坝美的密道,由于洞中有暗河,需借助舟楫、竹筏才能通行。当沿着幽暗的溶洞走到尽头穿出山体后,坝美才会豁然出现在眼前--坝美壮族村寨四面环山,其东北方向的8座山峰一字排开,将坝美与外界完全隔离。全村121户人家,就生活在山凹里一块坐西向阳的山坡上,铺着黑色瓦顶的麻栏楼(壮族特色建筑)一层层依山而建;村里阡陌交通,土地平旷,鸡犬相闻;清亮的阿科河绕村而行,河畔的水车和木篱笆散发出田园诗般的情调。由于环境封闭,坝美的动植物还保持着原生状态。村寨附近的河谷、山壁上,生活着猕猴家族、野鸡和各种鸟类。在“猴爬岩”一带,还可以看到在半空中滑翔的飞狐。每年的早春二月,坝美就会迎来真正的仙境--阿科河两岸桃花掩映,落英缤纷,仿佛1500年前的陶潜,就是在这里写下了他心目中的桃花源……
穿越“三夜两天”的溶洞
从古到今神秘莫测的通道
“坝美”二字的意思,一种解释为“劈柴之地”,另一种解释则是“森林中的洞口”,而这种解释,就像是坝美人传递出的一种密码,暗暗地向世人透露了进入村寨的奥秘。据说,曾有一群意欲劫掠的土匪,探听到了能够进入坝美的两个溶洞的具体位置--一个洞口面向东边的汤那村方向,另一个洞口面向西边的落水洞村方向。但是,气势汹汹来到洞口前的土匪们,却没有勇气进入那黑幽幽,看上去神秘莫测的溶洞,于是他们转而改变路线,打算翻山闯入。谁想到,坝美的村民早已在山上布下了会叮人的树枝,这一机关令土匪们吃尽苦头,最终仓皇逃走。从那以后,关于坝美诡异而美丽的传说,就更加让人深信不疑了。
当年坝美的村民是否真的会设置机关已无从考证。但从地理上来看,四周守卫坝美的大山丛林莽生,荆棘遍布,还时常有毒蛇、豹子出没,凭人力翻越大山几乎不可能。因此,从古至今,坝美只能靠两个溶洞与外界保持联系。
今天,游人通常都是从面向落水洞村方向的溶洞逆水而上,进入坝美。而要穿过这个约一公里长的溶洞,却需要“三夜两天”的时间。当地村民解释说,这个“三夜两天”的真正含义,实际上是指通过溶洞时,所感觉到的5个自然时空的变化。当船进入洞口时,山石遮住光亮,人们眼前一片漆黑,这就是“三夜两天”的第一个“夜晚”了。此时坐在船上的人,只能感觉到船身在破开水面缓缓前行,沁凉的水珠从高高的岩石缝隙中滴落,发出清越空灵的声音。偶尔还有被惊动的蝙蝠飞过耳边;接着,就是第一个“白昼”的到来,一个被叫作“观音望月”的“天窗”洞口开在洞顶,向溶洞里投下一束白光,双眼凭着亮光可以观察到溶洞里的景致,让人如同回到白昼一样;而“天窗”一过,马上就到了第二个“夜晚”;同样的,第二个“白昼”也是因为经过“天窗”时,眼前被照亮所致,这个洞顶“天窗”被取名为“一线天”;“一线天”带来的光亮很快就消失了,小船再次进入黑暗,这便是溶洞里的最后一个“夜晚”了。
“三夜两天”的穿越过程实际上只用20分钟时间,却让人体验到了一个寻找桃花源的梦境。当走出溶洞的一霎那,眼前天光大亮,长在洞口一侧的古榕,像是迎接客人一样,撑开巨伞般的树冠。再往远处看去,坝美村就赫然坐落在山脚的坡地上。
在沼泽上建起的古村寨
被一分为二的“鸳鸯河”
据说,坝美最早只是一块四面环山的沼泽地。大约在1200年前,一支属于壮族沙人系的先民,从广东省南海县江夏堂一带,为躲避战争迁徙到此。当这支先民无意中穿过溶洞,发现这里的环境竟然远离战乱,与世无争,便决定在此定居下来。他们从山上砍来木柴,把沼泽垫干,在上面建屋开田,繁衍人烟,并给这个地方起名为“坝美”--这或许就是“坝美”二字也可解释为“劈柴之地”的由来吧。
封闭隔绝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使坝美人一直沿袭着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状态。村民之间友爱和睦,分工明晰,地位关系稳定,并且从饮食、衣物到生产生活工具,都能够做到自给自足。除了用土布和作物定期从外面换点盐巴回来,其他时候,坝美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任何联系,这里的人们安于这种远离时代、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1999年,几个地质队员偶然间走入了坝美,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壮族村寨仍然不通电,村民使用的还是和祖辈一样的原始器具--木背柴架、木灯架、石磙、石缸等。另外,队员们还在坝美看到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风遗俗,如祭竜(一种自然崇拜)、围鱼、演练古兵器舞等。而村民们在农闲时踢姑博(草球)、跳竹竿、荡磨秋(荡秋千)的嬉戏活动,也仿佛重现了千年前人们的生活场景。
随着山外的人们越来越多的来到坝美,这个古老的村寨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最明显的就是村里的“鸳鸯河”被分隔成了“男河”与“女河”。
文/肖育文 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