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明安·赫斯特与草间弥生的圆点作品视觉形象比较分析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达明安·赫斯特,草间弥生,视觉形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15 14:50
摘要:达明安·赫斯特与草间弥生的圆点作品在后现代艺术中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圆点作为艺术符号中最基础的图形,却有着巨大的能量。它蕴含着创新的图像表现形式又暗藏着艺术家的精神内涵与艺术主张。对他们圆点作品的视觉形象分析,初步分析出了两位艺术家圆点作品的表现形式、精神内涵、艺术主张的异同。
关键词:达明安·赫斯特;草间弥生;符号;圆点
一、达明安·赫斯特的圆点画的视觉形象
达明安·赫斯特的圆点画作品是当代艺术最醒目的作品之一,作品本身为简洁的圆点有序排列凸显出简单有序的圆形与缤纷的色彩,色彩鲜明跳跃充满节奏感,这些圆点随着赫斯特一起成为全世界熟知的视觉符号。他的圆点画从1986年一直持续创作到现在,圆点画的作品现在还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每个圆点的色彩都是随机选择的然后很快的被创作出来。圆点画表现出了特殊的秩序美感又有着几何抽象的意味。赫斯特在创作它们的时候是让圆点以一种机械排列的顺序类似工业生产流水线的状态下产生的,这些圆点主要是自己在不断的变换的生长。规整的圆点在空间上具有无限延伸的趋势,让观赏者感受到圆点自身的运动就有着丰富层次与节奏,这种视觉冲击力诠释着赫斯特独特的艺术创造思维。所以赫斯特的圆点画也被人称为圆点自生运动或者自仿运动,这些作品无论是个人创作还是助手的创作本质上来说都在强调生产性的模仿,但这怎能说不是艺术本身的自我复制呢。
二、草间弥生的圆点作品的视觉形象
草间弥生她标志性的重复性圆点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现象。圆点就是草间弥生内心想要表达的符号,这种发自内心或许有些病态的符号与绘画产生交融充分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不同大小的圆点无处不在,重复且单一的叠加,在高度纯色的画布上圆点变换成了扭曲的线条,圆点不再是单纯的圆点而是巧妙的组合,她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各种透视与空间的概念,创造出了完全个人主义的抽象表达。有不少人把草间弥生的圆点作品归结为自身病态所导致的结果,而画家不可能光凭借自身病态的驱动来进行创作,创作的每一步都有其自身对画面的判断,所以我们才可以从草间弥生的圆点链接组合中看到气泡、花朵、蕾丝、等多种形态。她的这种绘画形式也被归类为行动绘画,行动绘画是一种特殊绘画的阐释体系,在其特殊的绘画方式中,投射到画布上的行动应该被理解为一个被物化的能指,其对应的就是对本质的人类自由的捕获,这点可以从其不通过暴力对画面空间的掌控看出来。草间弥生的圆点作品就是主体意识化精神过程,象征性处理所留下的痕迹。
三、达明安赫斯特与草间弥生的圆点作品视觉形象比较分析
当我们看到赫斯特的圆点画的时候可以很明确的看到到相同大小的圆形点平铺有序的排列在画面上,圆点的色彩各异多为鲜明欢快的色彩。而草间弥生的圆点作品多为大小各异的圆点,它们通常颜色单一,与背景色对比强烈。在排列上或无明显规律或按照一定的曲线弧度生长。当我们观察草间弥生的圆点作品时,会产生一种联想那就是孩子们的绘画。孩子绘画时总会产生千奇百怪的形状和图案。比如各种粗糙不规整的圆形,毫无规律的线条以及一些看似随意留下的污点。这些形状有些相互联系有些相互断开,似乎都在表现整体的一个部分又好似自身就是一个整体。只是草间弥生的作品往往给人更强烈的冲击力,有些甚至给人予尖锐、刺激的感受。达明安·赫斯特的圆点图作品则明显的有着现代的工业节奏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的圆点作品,他自己只创作了几幅,其他都是非本人创作。他认为艺术家可以用更多的思维空间来思考对客观主体的主观感受,进行对主体的主观取舍。不强调笔触的草间弥生的圆点作品运用点的色彩透过光与色的互补形成各种形体。每一个形体都像独立的生命个体,会让人有一种既没有进入作品的意境又好似与作品共同呼吸的感觉。通过赫斯特的圆点作品除了感受到工业机械的感觉,由于跳跃明亮的用色给人最直观的感觉是愉快、俏皮与时尚。草间弥生的圆点作品我们除了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夸张的视觉感受甚至可以通过圆点感受到作者的内心。
达明安·赫斯特与草间弥生圆点作品最大的不同是在精神表达的层面。自然物的隐喻性主张可以被粗略地分为两大类:那些隐喻努力捕捉自然物短暂的形象,或者努力捕捉那些依赖与我们情绪的某些形象。但是,也有一些隐喻,它们努力地捕捉那些不依赖与我们的情绪的自然物形象,并且一直如此,直到自然物自身发生了改变。对两位艺术家艺术生涯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赫斯特的圆点作品是创作于他艺术生涯的早期。根据自然物的隐喻性主张其就属于不依赖我们情绪的的自然物形象。圆点最开始被赫斯特本人创作成是不完整的有细微缺憾的圆点,但经过圆点画的不断发展赫斯特将圆点的形象逐渐转换了完美的圆点,并达到了自我认同它就是完美的圆点。赫斯特的圆点画不断的复制,随机变换色彩,在不同系列中变化大小。经过他与团队二十多年的创作,终于开始在艺术市场上有了较高价值。虽然这些圆点看似只是复制与变换颜色,但其有着特殊的意义。他追求的是完全无动机的创造,这反应了艺术自身有其生命,艺术自身可以不受艺术家所控制甚至可以变成不依赖艺术家情绪的自然物形象。草间弥生的作品比赫斯特的圆点作品早近三十年。艺术评论者总是在强调草间弥生有精神疾病,所以她创造出众多奇妙的抽象图案,但在我看来并不只是如此。为什么在早前草间弥生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巨大的反响?这印证了西方艺术审美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的艺术评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作品的所属流派并进行其风格的观察,而现如今的西方艺术审美“概念的创造”的价值标准。草间弥生一直表示自己的作品是由精神疾病引发的症状,同时是对自己的精神治疗。这种基于自身的艺术创作,通过自然物的隐喻性的观点来说草间弥生的圆点作品就属于努力捕捉那些依赖与我们情绪的某些形象。这就是草间弥生与达明安赫斯特的圆点作品在艺术精神上的最大不同。
达明安·赫斯特与草间弥生的圆点作品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相同之处。他们在视觉上都给我们感觉是几何抽象作品,从图像上来说它们依然是圆点,只是各有各的形式组合与色彩。他们致力于获得一种人类精神的先验状态,被认为具有一种可以共享的普适性,因而从本质上超越了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层面,就像美国评论家哈罗德·罗森堡将美国绘画评论为艺术家“从价值观中超脱的姿态”一样。用最简单原始的圆点图形来传达艺术观点,又有着独特的形式美感。这些圆点更是多次创造了轰动效应,以及巨大的经济价值。他们的作品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按照当代的艺术评论的标准来说,他们都是概念的创造,都具有高度的后现代艺术特性。
参考文献
[1]格里塞尔达·波洛克.精神分析与图像[M],赵泉泉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萨林·柯马尔、伊万·卡斯克尔,艺术史的语音[M],王春辰等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管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