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与贵州旅游经济发展探讨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侗族,贵州,旅游,侗族大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14 16:29
摘要:侗族大歌与贵州旅游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尽管如此,侗族大歌在贵州旅游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过于舞台化的表演形式、其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民俗活动日益减少。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下,要把侗族大歌这一民族瑰宝与旅游业相结合,可从宣传模式的转变、深度开发节庆旅游、开展生态体验旅游三个方面使之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从而保证侗族大歌与贵州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侗族大歌;贵州旅游;经济发展
侗族是中国古百越民族的重要成员,千百年来在于自然与生态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侗族大歌”这一优秀的口承文化,并在2008年成功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民族旅游热的持续升温,侗族大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在侗族大歌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旅游业也给侗族大歌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侗族大歌与贵州旅游经济相互促进的关系
1.侗族大歌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嘎”即歌;“老”含有大、长及古老之意。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是侗族民间世代以口传心授为传承方式流传下来的,具有自己独特完整的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原生性的民间合唱音乐。由于各专家学者对侗族大歌音乐艺术价值的挖掘及大歌队频繁走出侗乡进行精彩演出,“侗族大歌”这个深闺少女得以逐渐揭开神秘面纱与世人见面,以至远渡重洋,应邀参加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精彩的表演给西方世界留下深刻印象,打破了西方音乐界关于中国无复调音乐的说法,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1]2009年,经过专家学者们以及政府各部门的努力,侗族大歌得以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使得侗族大歌这朵深藏在大山里的艺术奇葩名扬海内外。侗族大歌作为民族文化当中的精品,其崇高的艺术价值及享誉海内外的名声日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探索孕育这一民族奇葩的神奇土壤,由此大大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贵州旅游业对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所产生的促进作用
第一,为侗族大歌提供生存“土壤”。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现代的经济生活条件,改变着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土壤遭到了破坏。侗族大歌作为民族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其传承与保护的工作受到多方关注,已日渐提上日程。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对侗族大歌而言是为其提供了更多生存“空间”和“土壤”。
第二,激发群众的保护意识。旅游业的发展给侗族居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居民生活普遍提高,这使得他们更有动力去主动保护大歌。同时,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进程当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深入挖掘和研究,其地位也大大得到提升,这使得侗族人特别是年轻一代重新审视其所生活的村寨和所处的文化环境,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从而自觉自愿地去传承本民族文化,使得传承主体得以延续下去,缓解了侗族大歌面临传承断代的困境。
二、侗族大歌在贵州旅游业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贵州民族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与同样地处云贵高原上旅游大省云南相比,其旅游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侗族大歌在同时受到现代文明及贵州旅游业发展程度二者的影响,其发展也面临困境。
1.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侗族聚居在黔东南地区,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这里已建有一些旅游服务设施,但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首先是交通问题,交通的便捷程度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侗族一般聚居在地理环境较为封闭的大山里,地势险峻,交通极为不便,交通路线的建设无疑增加了难度,所以其建设的速度便相当缓慢。没有便捷安全的交通,大多游客面对神秘古朴的侗文化只能望洋兴叹。其次是住宿接待条件,除城里有一些室内设施和环境较好的酒店、宾馆以外,民族村寨的住宿接待条件有限,有些室内设施过于简陋,游客们只能对其望而却步。最后是卫生设施简陋,如大多数景区厕所档次都很低,景区的脏、乱、差现象更是随处可见。
2.宣传力度不够
侗族鼓楼、风雨桥、大歌是侗族文化的三张名片,也是侗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活招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歌通过海内外各地演出,增加了知名度,从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形象立意不高,定位不准,内容单一,主题不明,缺乏文化内涵,宣传的吸引力不强,导致侗族大歌除民族文化爱好者以外,就鲜为人知了。
3.过于舞台化的表演形式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媒介的触角伸向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往农闲时侗家人所欢唱的侗族大歌现已被大众媒介所替代。游客去到侗族旅游地,已经无法再看到侗族人在田间、或是在鼓楼欢唱最原始、最自然的侗族大歌的场面,能看到的仅仅是一出出被精心加工后搬上舞台的表演。这种艺术化的表演脱离了侗家人的日常生活,使得侗族大歌失去了其“本真性”,陷入了形式化无内涵的境地。
4.侗族大歌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到破坏
侗族大歌的音乐元素是来源于优美清丽的大自然,侗族大歌是形成是基于自然环境的,离开了自然,就无法产生出侗族大歌这种天籁神韵。如今,旅游业的发展,让这片古老神秘的土地也流露出一股现代气息,旅游设施的建设及外来游客们的种种行为使得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给侗族大歌发展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威胁。
三、思考与建议
1.宣传模式的转变
在大众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视与网络成为现代人最常接触的两个媒介,这二者自然也成为商家宣传手段的首选。侗族大歌在民族旅游开发之前一直处于鲜为人知的境况,如今在贵州侗族地区旅游业转型之际,应反思以往传统的宣传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全方位宣传侗族风情、鼓楼、风雨桥、大歌,打造侗族文化品牌。除打广告和拍摄单纯的民族风光片以外,可以旅游为主题,编写有吸引力的剧本,拍成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将这些侗族文化精品融入影视作品当中,结合当地优美的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给大众呈现一个令人向往的人间桃源,从而激起人们前往旅行的欲望。
2.深度开发民族节庆旅游
侗族聚居地黔东南地区素有“歌舞海洋、百节之乡”的美誉,被成为“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其节庆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台江姊妹节、有世界上独木龙舟发祥地--赛龙舟,还有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萨玛节、祭牛节、吃新节等丰富多样的民族节日,丰富的民族节庆为节庆旅游开发提供了天然的优势。[2]近年来,黔东南地区的节庆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成效背后还是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投入资金不够、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是开发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当地民众、政府及旅游开发单位齐心协力,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深度开发当地节庆旅游,为侗族大歌提供更多表演机会,以至于其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3.开发生态体验旅游
贵州民族地区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其民族文化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各民族原生文化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其中黔东南州就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人类最古老的歌谣”、“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世界苗侗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推荐为全球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圣地之一,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将其确定为世界十八大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3]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观光型景区并不能满足当代旅游者的体验需求,以体验、度假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才能够真正为景区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打造特色主题,让当地旅游避免出现淡季,让游客在农忙季节可以参与到农耕当中,在农闲季节时参与到当地居民的娱乐生活,开设侗族大歌学习体验班,歌师教授简单易学的大歌,寓教于乐,让游客获得别样体验,同时间接对侗族大歌起到传承及宣传作用。
结语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文化在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同时又因为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正面临着消逝的危机,这就要求人们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开展民族旅游是一个切实可行,两全其美的路径,在为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可喜的一点是让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侗族大歌是侗族人创造的音乐神话,凝聚了侗族千百年的历史经验与智慧,其崇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前来观赏,为贵州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如此,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问题和贵州旅游业的转型问题现已成为二者相结合发展的瓶颈,现在当务之急是要突破这个瓶颈,让二者能够相互促进,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承祖.从侗族大歌震惊巴黎观众谈起[J].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通讯,1988,(1).
[2][3]郭芸.黔东南州节庆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J].凯里学院学报,2010,(4).
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