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殊像寺的建筑形式和特点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殊像寺,建筑,园林景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14 15:16
摘要:殊像寺俗称“乾隆家庙”,是外八庙中唯一一座驻有满族喇嘛、诵习满文经卷的寺庙,其建筑虽仿照山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但仿中有创,将灵动秀美的园林景观融入了宗教寺庙,是我国古代寺庙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巧妙结合的杰作。本文试就殊像寺的建筑形式和特点,谈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殊像寺;建筑;会乘殿;园林景观
殊像寺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是外八庙中唯一一座驻有满族喇嘛、诵习满文经卷的寺庙,俗称“乾隆家庙”。该庙198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殊像寺的建造缘由,据寺内碑文记载:“辛巳春,奉圣母,幸五台祝厘,瓣香顶礼,默识其像以归。··兹于山庄普陀宗乘庙西,营构兰若,庄校金容,一如”香山“之制,而殿堂楼阁略仿五台山,亦名”殊像“从其朔也。”①意思是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陪皇太后到五台山殊像寺进香,见文殊菩萨妙相庄严,面容慈祥,令人敬仰,便默记在心,回京后在香山建宝相寺,命工匠雕刻文殊菩萨像供奉其间,后于1774年,仿五台山殊像寺规模,按香山文殊菩萨相貌在承德修建了此庙。殊像寺不仅是清朝皇帝进香礼佛的场所,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殊像寺的建筑形式虽仿照五台山殊像寺,但仿中有创,另具特色,既沿守了汉族佛寺布局严谨的传统风格,又精巧地利用了地形,将亭台楼阁灵活布置其中,形成了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清新脱俗的建筑布局。寺庙还采用庭园布局的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使古朴典雅的建筑掩映在园林景观中,灵活生动中彰显出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成为中国古代皇家寺庙与园林景观完美融合的典范。本文就殊像寺的建筑形式和特点,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殊像寺的建筑形式
殊像寺位于避署山庄以北、普陀宗乘之庙以西,寺庙建筑为典型汉式寺庙形制,依照等级前后排布。寺庙东西宽110米,南北长300米,以主殿会乘殿为中心,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包括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会乘殿等建筑,后半部分包括宝相阁、清凉楼等。
山门殿位于寺庙最南端,面阔3间,进深1间,歇山布瓦顶,前后檐明间辟券门,两次间设半圆形石窗,前檐券门上嵌有“殊像寺”题额,用满、藏、汉、蒙四种文字镌刻,殿内供奉泥塑护法金刚两尊。山门前月台上有石狮子一对,两侧辟掖门与一进院落相通。过山门殿东西有幢杆石和钟、鼓二楼,钟楼东侧还有面阔5间、进深1间的僧房,为当年寺内喇嘛居所。山门殿正北为天王殿,面阔5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布瓦顶,殿内正中供奉木质金漆布袋和尚,左右供四大天王,背后供韦陀立像。因受自然、人为因素影响,天王殿现已全部毁坏,仅存基址。天王殿以北,原有东西两座配殿,东曰“馔香室”,西曰“演梵堂”,现已无存。过天王殿,地势逐渐升高,用条石砌筑两层高台,共有35级台阶。登上台阶,就来到了殊像寺的主殿-会乘殿。
会乘殿位于寺庙中心,居高临下,气势雄伟。面阔7间,进深5间,明、次间设菱花隔扇门,前檐梢、尽间置菱花槛窗,后檐梢、尽间封以实墙,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上层檐下悬有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会乘殿”云龙陡匾一面。殿内正中供奉木质金漆三大士坐像,正中为文殊菩萨,他骑在青狮上,两手持莲花,左手的莲花上拿着一部经书,右手的莲花上插着一支宝剑,正在说法讲经,显得十分智慧和威猛,是现存佛像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文殊菩萨的东边是骑白象的普贤菩萨,西边是骑朝天吼的观士音菩萨,都是神态慈祥、妙相应严,令人敬仰。因为文殊菩萨是寺庙的主尊,所以将他供奉在观士音菩萨和普贤菩萨中间。在三大士前面的供桌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三层楠木塔,高两丈,每塔内供铜鎏金万寿佛304尊,如今寿塔犹在,佛已无存,据传是“民国年间被军阀姜桂题用汽车盗走”②。殿内东西两侧紧贴山墙有杉木经格,原存满文大藏经三部,现经文全都不存,只留空空木格。出会乘殿,东西原有“指峰”、“面月”二配殿,现仅存基址。
走过会乘殿,往北望去,依山就势堆砌起一座气势磅礴、格调自然的假山,将庄严肃穆的建筑与清新自然的园林连成一体,使人心旷神怡,眼前一亮。这里的假山与真山相符相融,变化自然,山中置洞,洞洞相连,既玲珑清秀,又峻峭雄伟,给人清新素雅、曲折通幽的感觉。沿假山石磴,穿石洞,跨石桥,攀沿而上,便来到山腰一座平台,平台上建有八角重檐黄琉璃瓦顶的“宝相阁”。宝相阁四面设门,四隅设窗,阁内主供一尊高11.6米的木雕文殊菩萨骑狮像,两侧分供一尊力士像,据传此文殊菩萨像是按照乾隆的相貌塑造的。宝相阁东西原有“云来”、“雪净”二殿,现已无存。在雪净殿以西,另建有一组庭院,正中为“香林室”,东为方亭一座,西为“倚云楼”。沿假山石蹬继续北上,便来到寺庙最高的建筑-清凉楼。此楼两层,每层9间,楼上、楼下各供五尊文殊菩萨像。清朝时每月初一、十五,喇嘛都要进殿诵经拜佛。清凉楼前两侧原有“吉晖”、“慧喜”两殿,现已不存,仅留基址。
二、殊像寺建筑的特点
殊像寺是皇家寺庙与园林宫苑完美融合的佳作。它既保留了汉式寺庙的传统布局,又巧妙地融入了假山叠石、古松名木等元素,使人无论远观还是近赏,都能获得完美的艺术感受。概况起来,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寺庙园林相得益彰。殊像寺的建筑布局是典型的汉式寺庙“伽蓝七堂”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会乘殿、宝相阁、清凉楼等建筑,两侧为钟鼓楼和东西配殿,前半部分建筑布局严谨,结构规整。而后半部分则突出园林蕴味,用假山、石头、花草、树木布置出“仙境”,山石树木中又置亭台楼阁,山中有园,园中有景,景中有意,造就出一种琼台仙阁的意境。远观整组建筑,既有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息,又有灵动秀美的园林趣味。此外,寺庙的很多建筑名称,如“指峰”、“面月”、“云来”、“雪净”,也都有园林建筑的韵味,“清凉楼”、“倚云楼”等名称,更是园林建筑常用的雅号。寺庙后部的“倚云楼”、“香林室”、“方亭”这组建筑,采取了小巧精致的园林风格,楼亭相倚,环境幽雅,香林茂密。所以说殊像寺是我国古代寺庙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巧妙结合的杰作。
二是假山叠石造型独特。在园林艺术上,如果把建筑比作眼睛,把花草树木比作皮肤,那么假山叠石就是骨架。唐代诗人郑谷在《七祖院小山》中写道:“峨嵋咫尺无人去,却向僧窗看假山。”假山在园林建筑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殊像寺的假山就是整组建筑的点睛之笔。这里的假山以真山为骨架,东西宽70余米,南北长110余米,假山中有洞、有桥、有沟、有涧,有悬崖峭壁,有平坦小道,沟壑纵横,造形险峻。在做法上,殊像寺假山与亭台楼阁相融。走过会乘殿北面石桥,沿石蹬道可达各个峰顶,若不沿石蹬道另穿洞而过,也可到达山腰。山腰处建有宝相阁,宝相阁后群山环抱如屏,宛若连绵起伏的真山,做法朴实自然。顺着假山蹬道继续前行,过山洞可看到第二个山腰处的清凉楼,在清凉楼的四方,用假山堆出次峰,均以建筑结顶,分别设置云来、雪净、吉辉、慧喜四殿。云来、雪净殿下的假山沟深谷险,峰高崖陡,与主峰各成气候,又相融相依,其间以石桥相连。而吉辉、慧喜两殿则以鞍部连接主峰,由石蹬道相通。假山的山脚则模拟成真山的山脚,大部分山石半嵌于土中,造法随意,真实自然。在意境上,殊像寺的假山体量庞大,占地广阔,沟深谷险,以真山山脚为骨架营建出清凉五峰的意境,“不是五台,胜似五台,移天缩地之技能堪称绝妙”③。清凉楼的楹联“地上拈将一茎草,楼头现出五台山”,真实描写了殊像寺假山的意境,利用移景借景的手法,将假山的传奇与气蕴刻画的淋漓尽致。
三是建筑上展示了诗文之美。殊像寺古建筑不仅风格独特,气蕴颇佳,更富有丰富的诗文艺术,那些刻在建筑楹联、匾额上的御笔诗,既丰富了建筑内涵,又说明了乾隆皇帝对“家庙”的重视程度。乾隆皇帝在会乘殿前檐下诗匾中曾写道:“殊像亦非殊,堂堂如是乎。双峰恒并峙,半里弗多纡。法尔现童子,巍然具丈夫。丹书过情颂,笑岂是真吾。”虽然语调含蓄,却表达了他对达赖喇嘛称清帝“曼殊师利大皇帝”的称呼是认可的,也表达了他对殊像寺的喜爱,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中一样。清凉楼的楹联中写道“地上拈将一茎草,楼头现出五台山”,意思是说,从地上拈起一根草,楼上就显示出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和他的法力金身。此诗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充分表现出乾隆皇帝对五台山进香的怀念和对文殊菩萨的敬仰之情。会乘殿内楹联“发心为众生缘深入善权菩萨果,现相如三世佛了分身住曼殊床”、宝相阁楹联“佛说是本师宏宣象教,天开此初地示现狮峰”、清凉楼楹联“地分台麓示居国,座挹锤峰供养云”等等,都说明了文殊菩萨有慈悲之心,能够解除众生痛苦,能像三世佛一样显现各种身相,救万民脱离苦难,赞美了文殊菩萨法力无边,具有最高的智慧和慈悲心。这为我们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殊像寺古建筑增添了厚重的诗文艺术之美。
注释:
①冯术东 著:《殊像寺的喇嘛与满文大藏经》,《纪念避暑山庄建园三百周年论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②杨天在 著:《殊像寺》,出自《外八庙》,《河北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年6月
③李林俐 韩利 著:《承德旅游指南》,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