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曲

  2014年7月4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老科协会长李树森因病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老科协事业,离开了他的同事和亲友们。噩耗传出,苍天垂泪,大地悲歌。双城各界人士沉浸在无比悲哀和怀念之中。这位德高望众的85岁老人,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事迹广为流传。人们发自内心的敬重他、感谢他,亲切的称他为“老县长”、“古堡的功臣”。

  李树森在担任双城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和县委副书记、县长期间干了两件轰动全县,让双城经济发展两次跨越的漂亮事儿。

  上个世纪1976年至1977年,他受县委的委托,担任工地副总指挥,率领三万民工奋战三年修筑了一条全长200公里的友谊渠,引拉林河水进双城。不仅解除了境内西部十年九旱之忧,而且结束了没有水田,老百姓吃不着大米的历史,使双城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1987年,他在市委领导的指示下,又以超前的胆识,开哈尔滨市引进外资的先河,力排众议,闯过国家、省和有关部门不予审批项目的关卡,成功的引进瑞士雀巢公司入驻双城。20多年来,雀巢公司功不可没,推动了双城奶牛业的迅速发展,纳税金额逐年增加,最高年份纳税达6.38亿元,成为县财政的支柱,使原来的产粮穷县,一跃跨入全省十强县行列。

  李树森1990年退休回家,按理说,为官一任,有如此骄人政绩,全市人民又公认为“大功臣”该放马南山,颐养天年了。可是他下岗不敢忘忧民,仍关注家乡建设,寻找机会,还想为广大农民增产增收再做点贡献。

  2005年8月,按着中办发[2005]9号文件精神,双城市委常委会决定组建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任命李树森担任老科协会长兼党组书记。他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奉献余热也需要经常充电、换脑筋。”

  他每天到单位的第一件事是看书看报。六年多来,他和市老科协党组及协会成员,认真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理论,学习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学习科学试种棚室反季香瓜,探索奶牛高产新技术,针对老科技工作者有丰富经验,有专业知识,有奉献余热的实际需求,积极寻找门路,搭建施展才华平台,带领引导广大老科技工作者通过三条途径奉献余热。

  抓住菜篮子

  双城市是有名的玉米、奶牛县份,每年全市种玉米220万亩。可是种玉米收入太低,每亩地仅收入几百块钱。李树森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常和老科协的同志们说:“照这个步伐走下去,双城农民得什么时候才能发家致富奔小康?”2006年9月,他在老科协党组扩大会上,透露了自己的想法。愿意把他退休后经营了十余年在兰棱镇许家村的十万平方米林地,划出一部分,无偿提供给老科协做示范基地。建设温室和大棚,试种反季香瓜,为农民增产增收探索新路。经请示市委领导同意,决定投资支持后,当年上冻前,他又挂帅出征,挑选能工巧匠开进工地。老伴和孩子得知消息后,阻拦他道:“你已经是近80岁的人啦,家里什么也不缺,就好好在家颐养天年吧。你多活一年是我们全家人的幸福。如果你着急上火,一担出个三长两短,我们怎么办?”。李树森耐心解释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再说,我只是干了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双城县委的正确领导,没有改革开改的好政策,再好的想法也难如愿。记得有位名人说:奉献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工作着是美丽的。时间对我来说,简直太宝贵了,我要抓紧有限时间,再为农民增产增收做一点贡献。至于个人名誉不算啥,走自己的路,是非曲直任别人说去吧!”经过两个来月昼夜奋战,一个近一亩地面积的温室建成投入使用。2007年春,又新建了近两亩地面积的三栋塑料大棚。夏秋时节,试种的“先锋骑士香瓜”和“台湾小凤西瓜”获得了成功,瓜熟季节,棚内果实累累,满园飘香。经济收入是种玉米的10倍,市领导和国家两瓜鉴定委员会秘书长马跃给予充分肯定。他们说老同志这种精神令人感动,这么大年纪了,还牵挂着事业,让人敬佩。下半年按着“两瓜”专家的建议,又小面积的试种了秋瓜,十月一日前瓜下来了,可卖到10元钱一市斤。市领导到瓜园视察时不无感慨地说:“外边飘雪花,屋里吃香瓜。”每亩地可生产4000斤瓜,收入4万元,是种玉米收入的6—7倍。2009年3月份,双城市老科协棚室试种反季香瓜的经验,在全国两瓜会议上介绍,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牵着牛鼻子

  双城市是全国牛奶生产第一县,全市有奶牛26万头,大多数产奶量在3吨左右徘徊。为了让全市泌乳奶牛单产能过4吨坡,爬过5吨坎,市老科协组成了“银龄行动”科技调研组,由老会长李树森、副会长康士奎带队,从2006年开始,就把这项工作做为一项专题进行调查研究。仅去年上半年六个月时间,先后下乡28次,对奶牛测体配方饲喂技术的应用调研71次。先后深入到同心、希勤、永胜、公正、城镇、乐群、东官、幸福、韩甸、朝阳、联兴、周家等12个乡镇,三个集体奶牛场,36个村屯141户,并蹲点在东官镇推广应用奶牛测体配方这项饲喂技术。

  奶牛测体配方饲喂技术是根据奶牛不同生产时期的营养要求,使饲料既不过剩浪费,又能满足奶牛正常生产和提高生产能力的营养需要,达到合理配方饲喂。

  东官镇共有奶牛存栏15566头,其中成母牛8600头,养奶牛户1792户,占总户数的30%。镇内有的奶户是从2006年6月就开始采用这种饲喂技术,到现在已达到780户,占全镇养奶牛户的43.5%,实施的成母牛3750头,占全镇成母牛的43.6%,实施测体配方饲喂后普遍反映效果明显。仅就饲喂中的57户所养的奶牛逐头进行了科学调查,每头牛日增产奶量提高5—10斤,每个产奶周期提高产奶量1500斤,增加收支收入1650元,同时饲料成本略有下降,奶牛多发病,不孕症也得到了遏止。2008年7月30日核查,全镇日收鲜奶116吨,头均日产奶33.7斤,年产10110斤,折5.055吨。每日全镇增加鲜奶26吨,按实施的3750头奶牛计算,头均增13.8斤,因而调查中的日增奶10斤是可信的。可见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可以使奶牛单产爬过4吨坡,过5吨的坎。据调查,目前全市单产3.5吨的奶牛有3万头,一年可增产4.5万吨奶。每头奶牛产奶量增加1.5吨,饲料成本也相应增加到2850元,但奶资收入增加了3900元。奶牛单产4吨的奶牛全市有5万头,按增产一吨计算,一年可增产5万吨奶,产奶量增加1吨,饲养成本增加了1900元,奶资收入增加了2600元。双城市还有单产4.5吨的奶牛1.5万头,按增产0.5吨计算,一年又可增产0.75万吨奶,饲养成本增加了950元,奶资收入增加了1300元。综合计算,双城市这9.5万头产奶牛一年就可增产9.75万吨鲜奶,按现行奶价2.60元/公斤计算,全市奶牛就可多增收2.5亿元。

  本饲喂法的建言献策文章已被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2008年“为推动龙江更好更快发展献计献策”活动第一期快报上摘要刊载,并在全省推广。

  当个好参谋

  围绕中心,主动有为,余热发光是老科协工作的宗旨。建言献策是老科协工作的重要职能。从老科协组建以来,李树森就带领老科技工作者深入城乡基层,倾听群众呼声,进行建言献策。先后写出有关奶牛业发展、私营企业、新农村建设、和谐文化、机械耕塇、城市建设、招商引资、城市公益场所管理等30多篇调研文章。这些建议90%都得到市领导采纳和好评。市委书记乔树江多次在会议上说:老领导们搞的调研,选题和问题抓得准,分析透彻,措施可行,非常有份量,为我们市里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这些建议中,有的下发了文件,有的写进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十几篇在省、哈市老科协获奖;15篇入选《金色年轮》、《他们仍在创造历史》,连续两届创造全国县市级老科协入选文章第一的奇迹,受到文集主编的高度评价。

  老科协的精彩作为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热心扶持。市长逯景隆、主管市长文立恒批示:“依托老科协,组建双城市瓜菜生产科研中心”,“集中优势兵力,搞好科技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反季瓜菜种植技术,为农民增产增收再做新贡献。”市瓜菜中心成立后,老会长又带领他的团队,顶风雪冒严寒,走村串乡,访农户,宣传推动瓜菜生产。2011年“一园五社”纷纷行动起来,都加大了投入,扩大了生产规模。目前,大棚数量猛增到361栋,面积增加到426.7亩。一个抢前抓早,建棚,育苗,栽苗高潮正在兴起。李树森用智慧和汗水描绘着双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画卷。

  在老会长的组织和领导下,双城市老科协多次被哈市和省评为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多次受到表扬和奖励,中国老科协主办的期刊《今日科苑》和省、市媒体多次报道过双城老科协的工作和事迹,他本人也多次获得省、市十佳老人和优秀老科技工作者标兵的荣誉称号。他对老科协工作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将是留给老科协事业的宝贵财富。他犹如一只吐丝的春蚕,为温暖人间而劳作不已,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代的老科技工作者。

  老会长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宛在,他的精神品格犹存。他创造的经验仍在全市城乡流传,并在开花、结果。双城的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将化悲痛为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推一份力量。

  王文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