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城镇化,西藏,西藏城镇化,经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5-09 13:29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主题。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性差异越来越大,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西藏作为我国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城镇化水平很低,没有合理的城市体系,城市规模较小且等级分布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必要的分工和专业化。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西藏的落后状况,缩减区域发展差异。该文通过对西藏城镇化现状进行分析,对西藏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深入探析,最终对对西藏城镇化发展路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城镇是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农耕文化向工业文明转变,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必然过程,城镇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富足。城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是国家和地区走向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镇化发展已成为我国未来时期发展的几大战略之一。现阶段,西藏城镇化发展水平较全国其他省和自治区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性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西藏总体经济水平的发展。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边陲,地理位置特殊。因此西藏城镇化的发展在制度、经济、文化方面较内地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又同内地城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共性。西藏的城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城镇化发展能够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原生态的保护起到推动作用,是维护民族和谐社会安定的主要手段。对西藏自治区城镇化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西藏城镇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和全国各省的援助,西藏城镇化水平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西藏已形成以首府拉萨为中心,以昌都地区、林芝地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为次中心,以县域地区和边贸口岸为三级中心的城镇层次系统。但是西藏的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很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城镇的角度看西藏城镇化发展。西藏目前只有一个地级市拉萨和一个县级市日喀则。拉萨城镇人口数30余万,仅为中等城市。其他140余个建制镇,总人口不足10万人。西藏现有城镇中凡沿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泽当及黑昌公路分布的城镇经济发展较快, 沿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狮泉河等主要江河分布的峡谷地区,由于交通条件差、人口稀少,发展相对落后。
从经济的角度看西藏城镇化发展。西藏地域辽阔人口较少,加上经济不发达而且交通落后,地区间经济联系不紧密,难以形成以拉萨为中心的城镇经济辐射圈。由于高原气候恶劣,使得大量工业产业无法在高原运作。西藏劳动力的缺乏加上自然经济发展缓慢,最终导致了“一产效率低,二产不发达,三产虚高”的现状。
从制度角度看西藏城镇化发展。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我国边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区域政治敏感度较高,经济制度比较僵化。西藏地区大多数引导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基本都是对中央或省级政策的翻版和原封不动的下达,结合本地区或下设市、县、镇的制定的政策较少,相关法规或者制度过于宏伟化,不能贴合实际情况。制度的落后会导致经济的滞后,从而影响区域城镇化的发展。
从文化角度看西藏城镇化发展。西藏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区,以藏族为主体。藏族人民数千年以来均以农牧业和种植业为根基,这种传统文化以血缘关系、社会礼俗为基础,小农经济思想占主要地位。传统的家庭观、价值观、民族观极为顽固,与今天的现代城市思想相互矛盾。少数民族地区较内地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西藏地区对现代文化的缺乏对西藏城镇化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西藏城镇化发展中的动力机制分析
经济的发展带动西藏城镇化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目前西藏城镇化发展的滞后,归根到底还是经济发展的滞后。西藏的经济结构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关联度低、民族聚居区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低等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西藏的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城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第一产业农牧业是西藏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而西藏目前的农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率水平低下;工业是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但西藏现有的工业产业能力和规模都比较落后;服务业能促进城镇化的发展,但是第三产业在西藏城镇化进程中存在虚高的现状。因此,对西藏产业结构的优化对西藏城镇化发展迫在眉睫。
政府推动是西藏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手段。政府拨款和外资引进是目前提高西藏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西藏政府需结合自身情况,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制度。区域内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政府的责任与义务。
市场的调节是西藏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动力。在城镇化进程中,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明显优于政府的计划机制,因此是发展城镇化的基础动力。西藏地理位置特殊,伴随着错综复杂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仅靠市场机制无法协调各地区甚至各人之间的利益分歧。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以政府协调为主,从而促进西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自然资源是西藏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西藏较国内其他地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尤其藏东峡谷区风景优美、宛如仙境。西藏独特的自然景观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相应的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西藏矿业资源丰富,拥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并出口国外,矿业已经成为西藏的支柱产业。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西藏的资源优势,在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
劳动力的流动推动了是西藏城镇化发展。越发达的国家劳动力的流动越多,譬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的的流动性与城镇化紧密关联,而西藏目前的劳动力主要是当地藏民、外来务工人员、当地大学生和各地援藏干部。和内地相比,劳动力比较缺乏。政府应该积极引进更多的劳动力资本,争取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人扎根西藏,为西藏城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推进西藏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强化农村劳动力的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基础教育,一方面增强了农民务农技能,另一方面促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方面,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农民缺乏技术技能,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只能从事简单工种,从而导致其收入不高最终迫使农民向农村回流,因此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证。
西藏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生产率,并加快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提高服务业的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脆弱,必须在生态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开采,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导向,依靠对自然资源开发带动经济。
确立市场化道路的同时,扩大城镇化制度创新领域。在推进城镇化道路的进程中,对城镇化制度的创新有利于扩大区域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西藏地区在结合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扩大城镇化的创新领域,有利于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竞争力。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陈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