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及其利弊问题
-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城市化,中国城市化,改革,改革开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5-09 13:44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问题成为了全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既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又要发现其存在的弊端。该文简要探讨我国城市化及其利弊问题。
想要更好的分析我国城市化及其利弊问题,我们首先就应该弄清楚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市民身份,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的过程。城市化既包括城乡地域和人口比重的变化,也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出现了一批最早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沿铁路等交通要道。如:上海、广州、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等。这些城市作为西方殖民者像中国对外扩张的第一站,它们代表着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也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启。
我国城市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一五计划时期。由于党和政府的大量努力,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出现了平稳的发展态势。许多农村人口被吸收进城市的矿区,有力的推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第二阶段,由于我国经济的些许复苏,导致我党和政府盲目乐观,大跃进的开展以及过分强调工业化,以至于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上升。从1958年的10721万人迅速上升到1960年的13073万人。城市化水平也从16.3%上升到将近20%。第三阶段,由于这一阶段发展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国民经济遭到很大程度上的破坏,城市失业人口相对增加,所以我国城市化总体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城市化水平由1966年的13.4%下降到1978年的12.5%。第四阶段,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由此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
纵观1949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化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些显著特征。第一:我国城市化是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进程,包括城市的设置标准和行政建制,城市人口迁移和增长以及城市化发展速度。第二: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第三: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意味着农民工进入城市以后,现行户籍制度与城市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挂钩,它仍在强化市民与农民的身份差别。第四:大量农村人口就近城市化。第五: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迁徙,富裕劳动力不从事农业,转换于工业或服务业。
然而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其优势和弊端也是同时存在的。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是农业大国,大部分人口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城市化有利于促进多余的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更好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二,带动农林产业结构转型,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质量,让我国农民感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好处。第三,就教育方面而言,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总数多于城镇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大了农村与城镇的联系,甚至是使农村直接转变为城镇,孩子的教育问题得到了保障。第四,城市化进程是以城市作为中心,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的发展,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加城乡交流,进而增加农村人口的就业率。第五,从医疗方面来看,城市化有利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切实的医疗保障。第六,就农村建设而言,城市化使交通更加的便利,可以使农产品走出去,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也可以吃到放心的蔬菜。第七,居住条件的改善,减少农村各种疾病的病发率,各种休闲公园体育器材的建设,也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娱乐场所,体育锻炼增强体魄。
在城市化进程中确实存在许多有利的方面,然而城市化的弊端也需要我们的关注。第一,环境问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环境的承载能力超出负荷,从而造成环境污染,纵观这几年我国华北地区环境可知,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是我们应该重视的。第二,岗位有限,待业人口较多,就业困难加大,造成失业人数上升。第三,大量农业人口转型,造成粮食产量下降,农业用地荒废,造成土地资源量费。第四,城市面积有限,过多的人口涌入,造成住房相对紧张。第五,城市化使农村交通便利,但造成城市交通拥堵,不利通行,从而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城市化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一种动态演变过程。城市化进程利弊共存,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所以我们要正视城市化进程及其利弊问题。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陈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