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创作 教学:中国画创作与教学之我见

  该文主要从我的生活开始来谈及中国画创作,试图以历经农村生活的磨练和读书、求学、考学、工作、创作等过程,这些在我的工作中给予了能量的补给,生活是多彩的、丰富的,与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了有意义学术交流,思考中国画的教学提出了异议并与专家共商中国画创作中展开深入探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名称:《民族民间艺术遗产研究》(2011,人文社科),批号:YCSW2013096号;陕西省文化厅科研项目“陕西古代建筑壁画艺术研究”的部分科研成果,批号:2011007号。

  艺术创作是艰苦的,艺术创作需要走近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点,因此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国画创作是长久的,需要有诸多学科来支撑,古代文学、哲学、美学一个都不能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缺少一样都不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实力的提升很多的被先进的取代,可古代优秀的文化是世代不落的。笔、墨、纸、砚在当下家庭几乎无几,只有书画家画室才能见到,这个也是见怪不怪的现象。有关创作的话题很多很多,在创作与教学中相结合,把自身的创作经验与学生交流,我的意见就是继承--学习--创新--发扬等过程,学生学习阶段要抓紧基础学习。因此,从“生活--创作--教学”展开谈及我对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看法和意见。

  中国画创作缘由。童年陕北生活给我带来绘画艺术的创作动力,也是我的绘画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精神财富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个话题我始终在创作中实践和运用。童年陕北的生活与劳作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基础,陕北的山水人文都是我的绘画艺术创作素材的源泉。

  我在十八岁之前从未出过远门,与大多数同伴一样生活在方圆几十里地,放羊、砍柴、耕地、浇灌、收割等都是我的拿手戏,帮助父母劳作,分担耕作任务。在生活中的历练使我有了坚毅的耐力和能够吃苦创作能力,生活生产中给我的绘画艺术创作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重温童年在陕北生活的我,想起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从来没有埋怨自己的出身农村,反而又更多值得自己赞许之处,我从不遗憾什么,更不埋怨命运的不公,而是自我奋斗的不够。在陕北生活中的我,要在农村要出人头地、跳出农门,选择无疑就是“读书考学”、“当兵”、“学个技术”等之类,再无别的选择,即使在外面打工也是临时工,“吃了今天不知明天”、“吃了上顿不知下顿”的生活状况。

  讲一个故事:我在读初一时,因交下学期的学费而犯难,决定暑假与同伴结盟并第一次骑自行车行驶了40余公里到县城打工(做建筑,抱砖、提沙、提水等零活),没有想到工地拒绝了我的请求,要了另外一个伙伴,理由是“嫌我个子长得矮又瘦”,我则灰溜溜地回到了村里,上山寻找能卖的东西,山里最多的就是“干草秧”、“元扁豆根根”都是中药药材,也不知具体值多少钱,掏到少许就在镇上的集市来卖,其实这些都是无奈的选择,不像今天还有人在收“蝎子”,当时一天扛着头刨“根根”最多也就卖个几元钱,那是极为欢喜的事情,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童年,除了帮助活父母做农外,再就是放羊。这是我讲的第二个故事:我放羊最大的毛病就是天“不黑”,有时下午就把羊群赶回了羊圈歇息。当时村里几户人家的羊是伙着的,轮着放养,我早回家就得罪了其他几户人家,最终得到了父母的批评(其实在放羊中我总结出了放羊的诀窍,在后来工作中有很多的作用)。我在想,我什么都干不成?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还是好好念书,只有念书才能跳出农门,才能不放羊、不扛头,决心是下大了,居然不出所望终于跳出了农门,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艺术创作需要灵性,需要天赋,更需要基因,我什么都没有,只有父母的大力支持,只要能够干成的事情都不顾一切的来支持。

  除此之外,农村生活到城市生活有一个共识就是生活的细节促使我的绘画艺术创作不得不走上新的艺术征程具有重要意义,深深懂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中国画创作与教学心得。以自身实际行动占领学术高地来影响学生

  在美术学院专业教学工作,有双重身份,即教师和画家。教师是教学生的,职责与学生相处,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好学。除了教好学外还要画好画,创作出有高度又有深度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是视觉艺术,一看就明白,你是什么水平?你的水准如何?特别是在专业院校,身边个个都是美术各个领域的顶级专家、教授、学者,那就要给自己一个特别高的要求就是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能够超越现有绘画艺术特征的作品,力图有新的突破,当然这个“突破”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随意捏造的,是在学习、继承、创新、发扬等方面一步一个脚印来完成的,把优秀的文化品质提升到最高层次,其作品的深度、广度都要遥遥领先,就安心创作并参加各类专业展览,提高绘画技艺水平和学识结构与社会沟通能力等各个方面。

  中国画创作能力是不可忽视的,是专业画家必须具备的硬件。创作也是一种能力的展现,这种能力也是培养出来的,更多的是先天影响加上后天的努力。关于“创作能力”我在教学中试图在尝试,最后的效果还是蛮不错的,应该得到了我的期望值。有部分学生在校就举办自己的个人画展。

  例如,每次外出写生时,我都要在车站候车室、车上长时间坐车中,要求学生画速写,有自觉的也有懒散的,对自觉地学生给予鼓励或嘉奖,给予懒散的学生予以批评或另行谈话。因“速写”最能够锻炼人的创作思维和练手的能力,有成就的画家个个都是速写高手。每次外出写生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预期布置的作业,最后有画的优秀的作业我都要集结举办展览、出版画册、报纸杂志发表等等方式来勉励学生。即使在无经费的情况之下我都要亲自外出拉赞助,结合社会力量来做好每一件事情,当然学校也给予大力支持。在《文化艺术报》、《文化市场》、《西北美术》等专业报刊杂志上给予了选登推荐,很多学生是“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算是我给开了头,也增加了师生之间友谊,因此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没有任何隔阂,使学生对老师增加了信任力。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问题,而且更多的是怎么样来做人、为人处事和社会生存的能力等方面也给与讲解。美院是培养专业画家的圣地,有无数的仰慕者和追随者,随着近年的扩招给现实带来了“博弈”。在学校要学习好文化课,学习好“人品”这门学科,人品即画品。优秀的画家和他的人品必将被世人赞许,与绘画一样流传于世。

  再者,作为美院毕业的学生,不能不面对的是就业压力,画家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卖画一时是很难实现的,除非特别优秀,在这行业是“尖子生”之类的,普通人是居多的,那就要一步一个脚印来塌心创作,优秀的作品还是被藏家看好的。当下市场主要看中的是中青年画家,再就是七十岁以上的“一线”画家。名家字画“名家”在前,“字画”在后。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的残酷性和现实性。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画家创作的艺术作品都应归纳在“第一”的范畴。那就要直面现实,与媒体打交道,画家是离不开媒体的,媒体曝光率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画家成长和社会地位。力图努力工作、创作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的同时,在学历学位、行政职务、社会职务上与组织靠拢,在社会上生存就得与综合因素想匹配,形成综合的艺术高低。

  古人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就能够说明其中的文化蕴涵,所以在教学中不仅教好文化和技艺技巧,而且更好地为教学互动交流,直面社会参与竞争,在社会上锻炼和成长,那就要占领现有能够得到的最高艺术市场高地。

  中国画教学的思考和期许。教师既是画家、又是教师,还是宣传员、研究员

  中国画是水墨绘画的艺术,是人、笔、水、墨综合的组合体(天人合一),人不是普通的人是要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只有这些才够实现绘画作品的诞生。从小训练的画家与半路出家的画家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专业的与非专业的又不一样,综合院校与专业院校毕业的又不一样,不是说我有歧视行为,不是的,“童子功”就不够决定未来的发展与走向,这点事肯定的。

  当下有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就是文化课“学习差”的报考艺术(美术),以为是考上大学的捷径,其实不然,及时你考上了不喜欢这个专业也是徒劳的。要让真正喜欢者来学习,成就他的美梦。我深知考专业院校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几乎是十比一的比例,考上来多不容易,既是这样还有很多的学生逃课、旷课。

  另从全球通史、外国美术史、中国历史、中国美术史上来看,绘画是贵族的艺术,绘画也是为政治服务的艺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来年,绘画艺术领域有很大创作自由,学生们的作业也成了“题目自拟”,这个主要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开放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幸事。

  在中国画教学中,有很多的思考,不管在教学上,还是在绘画创作上,也有很多的弊端。也许这些不是自身操心和担忧的,但是作为专业创作与研究美术的工作者,是有义务来提及的。对学生的真心,对学术的虔诚探索,对社会的负责,对家长的交代,都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因此在美术学院教师要做到画家、宣传员、研究员等综合型研究型画家教师,还要有美术批评和美术评论的能力。综合型的画家教师应多读书,了解美术动态,掌管当下发生的一切。

  综上所述,艺无止境,学海无涯。每一学科都有他的深度和广度。用自身在农村生活的经验创作出接近生活的艺术创作,“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能够说明艺术的博大精深。身体力行与学生接近现实中描绘大自然,描绘身边的事物,以自己的才智来赢得学生、社会对你的信任。所以我们要做好教师的本质工作外,更好地画好的画,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媒体合作积极占领艺术市场的艺术高地。

  (作者高海平系广西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西安美术学院教师)

  高海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