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相互作用
-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文化,农村文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5-12 10: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活态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体现。如何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全方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文化战线工作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广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要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相结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做到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文化影响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可以说一个民族文化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了这个民族能否强大,是否有内涵,是否有素质。所以,文化复兴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那些经过几千年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具有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使命意义。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能有机融入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不仅有利于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且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展示功能的相互促进。展示展览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展示素材,或者内容单调肤浅,那么文化礼堂建设就会显得单薄空洞。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农村非遗)则能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供素材、彰显特色、增添亮点,从而发挥独特的吸引、宣传和教化作用。如传统技艺萧山花边、传统美术河上西山红石雕刻、民间美术瓜沥昭东剪纸等,都是极有价值的展示佳品。同时,通过挖掘历史,对村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化进行展示展陈,建立档案,有利于农村非遗知识的认知、传承和普及。如传统技艺抢潮头鱼、沙地“十碗头”、箍桶技艺等后期申报项目,都是深度挖掘的重要成果。
内涵与保障的相互促进。农村文化资源比较匮乏,而农村非遗含有许多精神、礼仪层面的文化内容,如明媒正娶婚俗、民俗抛梁歌、临浦年俗节、卧薪尝胆传说等,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和发展,逐步凝结成特色和精华,能丰富和提升礼堂的文化内涵,真正发挥其精神家园的作用。而农村文化礼堂条件相对充分,能为农村非遗传承提供阵地和机制保障,增强非遗工作的实践性,促进规范化。
活动与载体的相互促进。非遗的特点是活态的流变,如传统音乐楼塔细十番、民俗河上龙灯胜会、曲艺绍兴莲花落、传统戏曲萧山绍剧等,能极大地丰富农村文化礼堂的活动内容。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非遗的传承载体,如果没有这个载体,非遗就像尘封的宝剑会生锈,又如失去土壤滋润的树苗会干枯。
传承与发展的相互促进。农村非遗需要加强保护和不断演练,才能传承发展,如民间杂技翻九楼、瓜沥白龙会等;礼堂文化需要宣传培育、潜心研究,才能创新繁荣。所以,农村非遗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能实现相互依存、共同提升的良好效果,必将极大地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建设与教化的相互促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为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能提升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我国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大量成年人已经过了最佳的受教育阶段,接受能力明显下降,使再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如果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采取文物、戏剧、戏曲、小品、展览馆等宣传教育方式,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随着知识的普及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思想境界也会相应提升,对文化建设就会更加重视,文化需求就会更加强烈,对非遗保护、开发和研究就会更加深入。
目前影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已经逐步启动。如何发挥农村非遗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相互作用,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一方面外部条件欠缺。具体表现为四个不够:一是社会氛围不够。在现代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下,不少古村落、民族建筑和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公众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珍惜,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参与,以及对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等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政府重视不够。一直以来偏重于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招商引资、土地开发等工作列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至于社会文化建设则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上。三是资金投入不够。政府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比较重视商业地产、环境建设和基础工程,财政预算很少安排在文化建设和非遗工作上。四是人才储备不够。农村非遗传承和文化礼堂建设需要一定的人才保障,而基层文化工作者长期缺乏,加上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农村非遗的传承和农村文化礼堂的正常运转。
另一方面是内部运行问题。主要有:(一)文化单调。农村文化资源缺乏,农民文化生活单调,除了家家户户看电视,平时局限于一些演出或电影,节庆文化也比较枯燥,而礼仪文化逐渐淡化或者异化,展示文化素材也不多,孝道文化又不成气候,励志文化尚待培育。(二)非遗单薄。农村非遗数量非常有限,缺乏地方特色,底蕴不厚,亮点不够。(三)礼堂空巢。由于农村文化礼堂内容少、活动少,吸引力不强,人气不旺,所以经常门可罗雀,趋于荒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四)非遗空闲。农村非遗因为缺乏活动和展示空间,缺少运行机制保障,基本停留在初步整理状态,还接不上地气,给人比较空虚的感觉,保护和传承变得困难重重。
促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相得益彰的建议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当前基层文化工作的两大抓手,如能有机融合,必定相得益彰。为此提出以下四条建议。
要更加重视。文化蕴涵着群体凝聚力,文化又是一种生产力。基层政府应该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机制,引导公众积极培养文化意识,努力营造社会氛围,使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要加大投入。优化公共财政预算方案,加大文化事业经费支出比例;同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培育扶持婚庆礼仪公司等各类文创组织;还要积极倡导村民自发自筹运营模式,引导激励企业、财团和乡贤捐助等等,多渠道加大非遗传承和农村文化建设投资力度。
要完善机制。组织机制上要培养主导人物和骨干人才,不断壮大文艺队伍,引导村民自发组织各类社团,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和文化礼堂建设。培育机制上要强化政府主导,充分利用民间资源,综合规划、分类推进,努力让优秀文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线、品质生活的主题。
要创新形式。要擅于创新运用本村资源,注意挖掘本村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自己的文化主题,优先选择本村的特色品牌文化;要不断创新文化活动载体,制作影视频等新型展示形式,开展非遗采蜜和文化提炼活动,组织评比和竞赛,深化文化走亲活动,建立研究会,举办论坛,培育社会主体,提高村民参与度等等。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建设”和“一保护”,只有我们真正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了、统一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农村文化礼堂才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文化馆)
孙冬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