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区的巩固和发展
-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四川,川陕革命根据地,军事素质,参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5-12 12:49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革命根据地为什么能巩固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红四方面军在同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方武装多次的斗争中,紧紧依靠苏区人民,不断坚持和实践正确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原则;不断加强红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部队的素质教育,为川陕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是川陕苏区巩固和发展的关键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根据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的对比分析,确立和坚持了“诱敌深入、收紧阵地”战略战术思想和指导原则,取得了各个战役的巨大胜利。
采取“收紧阵地,实行决战防御”的方针,粉碎了敌人“三路围攻”。1933年春,红四方面军入川不久,只有兵力1.5万余人。四川军阀田颂尧集中约6万兵力,乘我军立足未稳,实行“三路围攻”。红四方面军认真分析川北山区狭谷要隘多的有利条件,收紧阵地,诱敌深入,伺机反击。当红军主力收缩到四川省通江县以北方圆百里的空山坝地区时,然后集中兵力发起总攻。田敌主力及其它纵队纷纷败退。红四方面军穷追猛打,歼敌14000余人,俘敌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8000余件,迫击炮50余门,根据地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
红四方面军在取得反“三路围攻”胜利的基础上,展开了“三大战役”。在一个月之内,红军巧妙隐藏战役企图,造成战役突然性,展开了著名的仪南战役、营渠战役、宣达战役,三战三捷,歼敌两万余人,根据地总面积拓展到42000余平面公里,人口约700余万,使川陕革命根据地从此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有效地巩固发展了根据地。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创造了“反围攻”的光辉业绩。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四川军阀也纠集了140余团兵力约30万人,加紧组织对川陕边红军发动“六路围攻”。1933年12月中旬到1934年6月下旬,川陕苏区红军在半年多的运动防御作战中,分东西两线,逐次“收紧阵地”,集中主力红军在保持我军旺盛攻击力的同时,拉长敌人的战线,分散敌人兵力。先后抗击敌人3次总攻,歼敌3万多人。在著名的“万源保卫战”,红军3次猛攻歼敌1万多人。在全线反击中,歼敌有生力量约6万余人,俘敌2万余人,恢复宣达战役后的原根据地并扩大了部分新区。
加强军队自身建设是川陕苏区巩固和发展的根本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能够战必胜,红四方面军中有一大批忠于党的正确路线、英勇善战的优秀组织者和领导者善于加强军队自身建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政治思想建设方面。粉碎敌人“三路围攻”后,为进一步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没,军委设立彭杨军事学校培养优秀指挥员,以军为单位开办了政治干部训练班;以师团为单位进行支部委员和党团骨干分子训练。各级政治机关,还编印了如《党员必读》、《支部组织及其工作》、《连指导员须知》、《红军政治指导员工作暂行条例》等10多种通俗教材、读物。在团以上的政治机关中,增设了敌军工作组织--白色士兵工作委员会,以加强对敌军的宣传,瓦解工作,检查对敌军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这也是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粉碎“六路围攻”后,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县毛浴镇还召开党政工作会议,总结反“六路围攻”以来的党政工作。部队党政在教育部队、动员群众、瓦解敌人、保证战役胜利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
在组织、军事建设方面。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有一大批经过革命战争考验的精明能干的军事指挥者。这些领导干部,经过长期斗争经验的积累,对“围攻”和反“围攻”作战规律有足够认识,写文章总结实战经验,在总政治部出版的《干部必读》上发表,并组织干部学习军事理论和军事常识;编印了《连、排、班长须知》一整套军事政治教材,严格规定连、排、班长的责任,加强部队的军事训练;通过彭杨军事政治学校,造就培养了大批红军和地方武装优秀基层干部和领导指挥人才,提高广大指战员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本领。
在提高广大指战员的军事素质方面。按照“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军训要求,制定《军事训练大纲》,红四方面军每一个指战员都发扬勇于牺牲、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排除困难,创新局面,革新战术,表现出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和严格的军事政治教养。
依靠人民群众力量是巩固和发展川陕苏区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川陕苏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川陕人民这个极好的群众基础。
川陕人民输送了大批优秀儿女参军参战。虽然战斗残酷,但川陕广大人民群众参军热情十分高涨。青壮年争先恐后踊跃当兵,父送子、妻送郎的事村村都有。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转战西征到川北,不到一年时间,红军由15000人发展到8万人。当时四川省通江县才不到30万人口,两年多内先后参加红军的就有三、四万人;广大妇女、儿童都参加,特别是妇女当红军的更多,她们在宣传、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后勤保障等战线上为革命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川陕人民积极参加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作战。为配合红军作战,各县、区地方武装力量十分活跃。反“六路围攻”20多万敌军压境时,各级地方武装力量积极配合红军部队,在各个阵地上有利阻击敌人,巩固后方,为红军粉碎敌人的围攻创造有利条件。
组织支前大军,有力地支授红军作战。红军在前方与敌人浴血奋战,后方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总是尽最大努力,开展支授前线的物资供应和粮食、弹药补充。战斗一打响,不分白天黑夜,不分男女老小组成运输队、坦架队、医疗队、火线慰劳队,冒着枪林弹雨,送弹药、送饭菜、抬伤员,有的还参加战斗,甚至献出生命。那里有战斗,那里就有人民群众组织的运输支前大军。
节衣缩食,发展生产,从人力物力支援红军建设。川陕革命根据地是贫困山区,红军增加到8万人,当时广大群众粮食已所剩无几,多半以糠菜度日。红军每逢攻城夺池,总是要开仓放粮,接济穷人,只留部分军用,而人民群众又总是省吃俭用节省下粮食支援红军,军民之间亲如一家,共渡难关。
综上所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川陕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华苏维埃“第二大苏区”,归根到底是由于红四方面军坚持和实践了正确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原则,紧紧依靠川陕苏区人民的力量,取得了军事斗争的伟大胜利,是红四方面军提高广大指战员政治素质、军事素质的必然结果。总结研究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史志馆)
罗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