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民族出海记 两层楼高的大网和海上迷魂阵

  这里的渔民会站在乘风破浪的大排上,拉起两层楼高的“拉网”;也会利用鱼箔,给穿来插去的鱼群们布下“海上迷魂阵”;他们甚至踩着高跷,去捕捉那些在一米深的浅水里游弋的鱼虾……

  上世纪80年代,还有一种专门捕鲨鱼的大网,长约400米,运气好时,可以擒获到一两吨重的大鲨鱼。

  在美丽的南海北部湾上,成品字形排列的京族三岛有着广阔的滩涂。在这片神奇而富饶的海域,一句谚语让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感到自豪:“涨潮一片水,潮落万顷滩。”这里的滩涂面积多达一万多亩,在广阔的滩涂之外,就是蔚蓝浩瀚的大海洋。

  与海为邻的京族人,最感谢的就是大海,因为这片海域一年四季均可捕鱼,没有休鱼期一说,海面每天都船行如梭。浩瀚的大海,的确给京族人民赠送了许多珍贵的礼物:在京族三岛四周的海水里,长年栖居着丰富的鱼类:鱿鱼、墨鱼、二长棘鲷、青鳞、海鳗、毛对虾、墨吉对虾等,共计有70多种;此外,还有文蛤、毛蚶、泥蚶等海洋滩涂生物140多种。

  聪明剽悍的京族人,世代与海为邻,自古以来就在蔚蓝的大海中讨生计。作为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他们练就并拥有了一身精湛的捕鱼技艺。有时候,他们会站在乘风破浪的大排上,拉起两层楼高的“拉网”;有时,他们会利用鱼箔,给穿来插去的鱼群们布下“海上迷魂阵”;有时,他们会踩着高跷,去捕捉那些在一米深的浅水里游弋的鱼虾……

  乘风破浪的京族大排和两层楼高的拉网

  还有一种专门捕捉鲨鱼的大网,网长约400米,高约1.5米。

  作为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渔民们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发明了海上捕捞的独门兵器--两件重型武器和一把小暗器。

  第一件重型武器是京族大排。与其他临海的海洋居民不同的是,京族渔民出海,驾驶的既不是木船,也不是铁壳渔船,而是一艘艘用粗大楠竹扎成的竹排。这种独特的京族竹排,在制造过程中很是讲究:首先要用牢固的松木来搭成船体框架;然后再用结实的尼龙绳,将一根根粗大的楠竹坚固地绑在一起,形成排底和排帮,并绑在松木框架上;为了增大浮力,还需要在排底增加三四十厘米厚的泡沫塑料层。

  京族人的竹排,优点非常明显:一是竹竿中空,重量轻、浮力大,负载能力强,可以承受少则一吨、多则四五吨的重量;其次,由于楠竹竿不仅体型长,而且韧性也好,用来编扎各种大小规格的竹排很是方便。再从制造成本看,按照目前的行情,制作一张长20米的竹排,大约只需三四千元,即使加上动力机具的配置,总造价也不过一万元。

  京族大排虽是竹竿编扎,但却极其坚固。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京族人驾驶着艘艘竹排,劈波斩浪,活动范围一直可以抵达到离海岸几十公里的深海区。

  有了这样别具匠心的京族大排,当然就需要有更加让人意想不到的京族拉网来进行配合。在京族人多年的捕鱼生涯中,另个一重型武器就是“京族拉网”。让人吃惊的是,京族人的拉网一旦支起来,会有两层楼那么高,长度有500米。要使用如此庞大的生产工具,必须多人多户齐心协力才可实施。所以,每到出海时节,京族人总是一个村一个村的渔民结伴而行。正是这样的集体劳作方式,才让京族人养成了“重宗族,亲乡土”的民族性格。

  在拉网撒出之前,渔民们要做的功课是先探察海域、观测鱼情,选择作业地点;地点确定之后,装载拉网的竹排队伍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到达预定海域后,渔民们分为两组,各自划着竹排,将巨大的渔网慢慢散开,然后再将竹排朝海滩方向驶回,拉网便围成了一个半月形的大包围圈。起鱼的时候,渔民们合力向滩岸拉动拉网,收缩包围圈,慢慢地,网里的鱼群就开始在眼前活蹦乱跳了。

  在上世纪80年代前,京族渔民还有一种专门捕捉鲨鱼的大网。捕鲨鱼的网长约400米,支起后高约1.5米,网眼粗大,由网线、浮筒、网坠等组成。每年渔汛时,渔民们4人一组,乘竹排去到鲨鱼活动的深海区,将网的两端及中部用网坠沉于海中。三四天后,渔民们再度出海,回到原来的位置起网。运气好的时候,可以擒获到一两吨重的大鲨鱼。但这已经是往事了,随着鲨鱼越来越稀少和保护政策的出台,这种捕鲨的大网基本上已经不用了。

  摆下“海上迷魂阵”,踩着高跷去捕鱼

  鱼群的鬼门关;至今仍有五六十岁的老人保留着高跷捕鱼的习惯。

  除了乘风破浪的京族大排和两层楼高的拉网,京族渔民们还拥有一种被称为“海上迷魂阵”的暗器--鱼箔。

  所谓鱼箔,其实就是渔民们在浅海处用细竹竿密插而成的篱笆,这些密密插下的细竹竿一支紧挨一支,从岸边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海域里。插好后的篱笆,外观是一个巨型的喇叭状,有五六百米长,3米高。远远看去,这样的结构会让人想起古代兵书中的阵法,对海域里的鱼群来说,这样的阵法其实就是它们的海上迷魂阵。

  这个巨型喇叭状的迷魂阵很是讲究:“喇叭”最宽敞的大口子是朝向岸边的,而五六百米之外的窄口子却连接着一道密密的网,这道密网,京族人把它称为“箔漏”,而这个箔漏对于鱼群来说,就是鬼门关了。

  鱼箔捕鱼的过程简单快捷。当大海涨潮的时候,海水会漫过迷魂阵里3米高的篱笆,鱼群当然就会跟着海水游到这个区域内;当海水退潮的时候,鱼群也随着海水准备返回到海域,遗憾的是,海水可以退去,但鱼群却走不了……这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海水退得太快,鱼群当然就落入了3米高的鱼箔迷魂阵里,它们在游动中会撞上竹竿密插而成的篱笆,于是就会更加慌乱地往前窜,到了最后,鱼群就自然地窜进了巨型喇叭窄口处连接的密网,也就是“箔漏”;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海水没有退得太低,甚至连3米高的篱笆都还有一大部分没有露出水面,就给那些定力极好、没有四处乱窜的鱼儿带来了一线生机。但是,京族渔民照样有办法捉住它们--因为鱼群是热爱灯光的。到了晚上,当海水已经又退潮到了一定程度,渔民们就在“箔漏”里点上荧光灯,迷魂阵里的鱼群看见灯光,自然会飞速地游过来,也就心甘情愿地自投罗网了。

  鱼箔看似简单,却是京族渔民手中的利器,每一组鱼箔,每年可以给京族渔民带来数万公斤的海鲜。这里的确埋藏着许多奥妙,一方面,鱼箔合理利用了潮涨潮落的原理;另一方面,多年的海洋生活,让京族人深谙鱼道,他们甚至可以根据海洋鱼类觅食、产卵、季节洄游的规律,去选择合适的海域定置鱼箔。

  有武器,还得有绝技。踩着高跷捕鱼,听说过吗?这就是京族渔民的绝技。

  在京族三岛的浅海、滩涂,有大量鱼虾在一米多深、恰好淹没过头顶的水中游弋。一米的深度,既不能拉大网,也不利于渔民涉水捕捞。但这难不到作为海洋之子的京族渔民。他们在腿上绑着高跷,趟进海水,张网捕捞。现在,尽管生产的方式有了许多改进,但仍然还有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保留着高跷捕鱼的习惯。

  在京族的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捉鱼拿虾,见者有份”的习俗,京语称之为“寄赖”。“寄赖”也就是汉语里“沾光”的意思。如果想吃海味,就可到退潮后的渔箔或满载归来的渔船上,捡一些拿走,主人是不会怪罪的。

  文|许爱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